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茶叶新闻

   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态势。2019

用科技引领和支撑云茶产业快速发展

   云茶产业是云南的传统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是推进云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产业,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15个州(市)100多个县(市、区)产茶,有茶农600多万,涉茶人口1100多万,云茶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态势。2019年,云茶产业发展呈现“面积产量稳定,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茶园规模大、加工能力强,茶业综合产值高,绿色有机茶园面积广,茶产品价格、茶农来自茶叶的收入、普洱茶品牌价值高,企业实力强的良好局面。

  科技对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

  建成了世界上茶种保存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云南省的茶树资源进行了分期、分批全面系统的考察、征集和鉴定等研究工作。1951年至1957年,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整理。1953年至1980年,对全省主产茶区的地方品种进行了收集整理,鉴定并向国家申报审定了勐海大叶茶、勐库大叶茶、凤庆大叶茶3个国家级有性系良种,并成为勐海县(87万亩)、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27万亩)、凤庆县(35万亩)主栽品种,向全省生产上推荐了革质杨柳、大卵圆叶、弓形茶等一批地方优良群体品种。从1980年开始,根据国家农业部、原国家科委《关于开展农作物品种资源补充征集的通知》精神,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分别赴红河、文山、临沧、思茅、大理、德宏、昭通、曲靖、保山等州(市)60多个县(市、区)进行考察征集,考察发现云南有茶种30个,变种3个分布,其中有26个种2个特有变种为云南独有。在全世界已发现的31个茶种、4个变种的茶种中,中国占30个种、4个变种,而云南又是茶种的集中分布地带,为论证茶树原产地在中国、在云南做出了重大贡献。“云南茶树资源考察征集及新种的发现研究”于1987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考察和征集的基础上,建立了占地面积68亩的“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已收集保存茶组植物28个种和7种非茶组植物的各类资源2500余份,包括野生型、近缘种、过渡型、栽培型等种质资源材料,成为我国大叶茶树种质资源保存份数最多、种类最齐全的活体保存中心,为研究茶树的起源与演化和茶树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选育出一批省级、国家级和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茶树良种,为云南茶树良种化作出突出贡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云南茶树资源调查、整理、鉴定的过程中,对云南地方茶树品种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了各地茶树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物化学特性、经济性状和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等方面的特性,选择出一批表现优异的优良单株或群体,奠定了系统选育茶树新品种的物质基础。通过系统选种、杂交育种,已筛选出云抗系列、73系列、76系列、云选系列、佛香系列、云茶系列等品系材料400余份。积极争取科研项目支持,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研究,育成国家级、省级良种34个;“紫娟茶”和“云茶1号”获首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在茶树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加速繁育推广,一大批茶树良种在生产上广泛运用。

  系统研究总结出云南大叶茶栽培技术,率先提出生态茶园理论,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质、高效茶树栽培配套技术,推动了云南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开展茶树等高条栽试验的基础上,5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了荒芜茶园垦复、低产茶园改造、等高条植茶园、密植速成高产茶园、复合生态茶园、有机生态茶园等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了云南大叶茶密植速成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在云南茶区广泛推广运用,该技术成果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科技推广项目,在云南省推广应用面积达130万亩,并输出到上沃尔特、马里、缅甸、老挝等国。“大叶种茶密植速成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于1988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热带基诺山区科技开发研究”于1989年获得国家“星火”四等奖;“云南省低产茶园改造研究”于1985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省茶树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研究”于1986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茶园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于200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无性系良种速生高产优质有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研究”于2005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全国率先系统地提出了生态茶园理论,并在省内建立了若干个示范点,示范推广面积200多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古茶树、古茶园保护技术研究,为省、州(市)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并承担了全省古茶树资源建档保护的技术性工作,推动了云南茶园建设朝着集约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重点解决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研发一批茶叶新产品,推动了云南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20世纪30年代末在云南率先引进制茶机械、生产红茶的基础上,50年代至60年代,开展普洱茶晒青毛茶原料、紧压茶工艺提升和工夫红茶、红碎茶研究;70年代中期,开展普洱茶人工发酵技术研究;80年代开始,结合茶树人工杂交育种,开展名优绿茶工艺研究;开展茶多酚提取、茶饮料开发等深加工研究;21世纪初以来,开展了“普洱茶真菌人工接种渥堆发酵工艺技术研究”并获得专利;开展了“普洱茶适制新品种研究”和“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先后研究出云南大叶茶适制普洱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绿茶的工艺技术和茶饮料生产、茶多酚提取工艺技术,大多数工艺技术在全省推广应用;开发国家级、省级、地厅级名优红茶、绿茶、普洱茶新产品50余个;在研究提升云南大叶茶适制茶类工艺技术的同时,对杀青、揉捻、烘焙、采茶等制(采)茶机械进行了自主研发和引进改进,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研究主要获奖成果有:“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茶树优质良种选育、有机茶生产及名优茶创新研究”于2009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叶种红碎茶加工成套设备研究”于1984年获得云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云南大叶种红茶加工生产技术研究”于1991年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云南名特优绿茶加工工艺研究及开发”于2003年获得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高效、卫生、优质普洱茶加工工艺研究”于2012年获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一等奖。

  搭建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云茶科技创新能力。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多方面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普洱茶研究院”;与诺仕达集团(七彩云南)共建“普洱茶专用品种选育平台”;与双江勐库茶叶公司共建“云南有机茶研究院”;与红河五里冲生态茶业有限公司共建“金花茶研发中心”;与云南六大茶山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古茶研究院”等;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以及老挝、越南、韩国等国内外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拓宽了合作领域,增强了云南茶叶科技的创新保障与服务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效果显著。通过科技合作和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等活动,在主产茶区建立了100余个科技示范点,辐射带动了全省茶产业的提质增效。在科技推广工作中,同主产茶区农业部门建立起了从创新、示范到推广的网络体系。通过技术服务等形式,同大益集团、七彩云南茶业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联合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促进了茶农增收、茶企增效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茶科技、茶生态、茶文化、茶经济、茶旅游融合的景区建设,示范带动了全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依托现有的1239亩科研实验基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集云南茶叶科技示范园区、云南茶科技茶文化旅游园区“两园”为一体的科研、试验、旅游、休闲综合性科研实验基地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了科研、文化、旅游的有机结合。2006年,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科技支撑云茶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打造“绿色食品牌”的总要求和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总体部署,以实现“千亿云茶产业”为目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育成突破性特色品种;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产目标,研究形成系列高效茶园种植配套技术;重点开展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在茶叶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把茶叶所总部由勐海搬迁到省农科院总部,建设云茶科技创新实验楼,以昆明市为云茶产业的研究中心和辐射中心。

  突出茶叶所茶树种质和品种资源优势,为云茶种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依托国家种质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建立世界一流大叶种茶树资源圃,收集、保存育种种质资源2500份以上;加大野生、地方品种和国外种质资源收集力度,加强保护生物学研究,加快资源精细鉴定评价和强化种质创新;通过系统选育、杂交育种等育种方法,选育推广一批特色茶树良种。以全省择优确定的30个重点县为科技助力的重点,按照择优确定的15个县(市、区)为普洱茶重点县,以滇南、滇西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普洱茶的特色茶树品种;按照择优确定8个滇红茶重点县,以滇西、滇西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滇红茶的特色茶树品种;按照择优确定7个滇绿茶重点县,以滇南、滇西南、滇东南及滇东北为重点,选育和推广适制滇绿茶的特色茶树品种;为实现云茶优质、安全、绿色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突出茶叶所科研条件平台优势,增强云茶科技创新的保障能力。建成在全国具有先进设施设备的现代茶业科研平台,依托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云南省茶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云南省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配套栽培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茶叶科技创新中心、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中国勐海茶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云南省茶叶检测中心、云南普洱茶大数据等平台,更多地服务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茶叶示范园(区),提高茶叶初制、精制水平,研发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等茶叶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全省茶叶精深加工比重提高到80%以上,提升各类茶叶企业综合实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品牌带动力明显提高,现代市场营销体系基本构成。

  突出茶叶所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提高支撑云茶发展能力。为实现全省高优生态茶园面积达300万亩,有机茶园面积达200万亩,改造低质低效茶园200万亩,茶叶产量达40万吨和努力实现“千亿”云茶目标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切实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实现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强与地方的合作,全面提升茶叶所的影响力。以推广“良种良法”为主要手段,推进科技成果在云南茶区的转化应用,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为成果转化平台;加强与茶企合作,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以及为云南茶区提供茶叶实用技术培训;与政府、企业合力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大企业带动大基地、大基地支持大企业、支撑大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广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带动产业化发展,实现科技服务企业、企业促进科技的双赢局面;加大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肥技术、高效节水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发酵储存、新产品研发等集成技术推广力度;抓实专家服务团建设,定期到茶企、茶区开展指导服务,全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茶园管理综合配套技术;以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和名牌化为发展方向,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和深加工技术升级。

  突出茶叶所科技人才优势,提高云茶科技创新效率。一是围绕“云茶”发展的科技需求,打造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叶绿色生产技术、茶叶加工与质量安全、茶业经济与茶文化研究“四个创新团队”;二是推进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省级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高端科技人才引进,“云岭牌”系列人才、省级高层次人才、青年后备人才等6类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加强新型学科的人才培养,造就一批杰出的、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三是强化在国家层面上有影响力的现代茶叶科研所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着重打造能够解决现代茶业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调整与完善学科团队组成,推动优势学科团队建设,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以项目为载体,建设目标明确、运转高效、攻坚合力强的优秀创新团队。

  突出茶叶所科技创新优势,为云茶质量保障提供支撑。一是完善云茶标准体系。全面参与普洱茶、滇红茶等公共品牌和勐海茶、景谷大白茶、景迈茶、绿春玛玉茶等区域品牌标准体系制(修)订。助推茶叶主产县建成国家级、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区)和示范基地“三品一标”认证。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并通过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建立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技术体系,加强对茶叶投入品规范使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大茶叶标准化种植、施肥、用药、采摘、加工、储运等技术推广,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建立云茶质量安全服务平台,助力创建云茶质量安全服务网,建立政府监管、科技支撑、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全省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许可、授权等形式,服务支持在30个茶叶重点县、茶叶类省级园区、企业专属基地、出口基地和茶叶类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先期进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的云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云茶质量安全的公信度和核心竞争力。

  突出茶叶所科技资源优势,为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贡献力量。全省面临实施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双重任务,贫困人口的主体有很大一部分是茶农,全省主要茶区在边远农村,发展茶叶是脱贫的主要方式之一。茶叶所与勐海县、景谷县、西盟县、绿春县、澜沧县等县开展茶产业扶贫合作以来,取得了实效。要加快推进“互联网+科技+扶贫+茶农”扶贫新模式,推进“爱心茶园”模式推广;拓展茶叶功能,提高全产业链效益,为实现全面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云茶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云茶全产业链中充分发力。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