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心理学有一个典型的理论:“乌合之众”。指的是个体因为从众等众多关系,集体意识会让个体“服从”,个体这个时候会体现出明显的缺乏逻辑判断能力和低智商的特点。那么茶叶市场呢?1 不自信还是不得罪?这些年我走茶山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去跟做茶师傅聊天,聊天的同时,我也会带着明确的观点交流,主要是为了求证
大众心理学有一个典型的理论:“乌合之众”。
指的是个体因为从众等众多关系,集体意识会让个体“服从”,个体这个时候会体现出明显的缺乏逻辑判断能力和低智商的特点。
那么茶叶市场呢?
1 不自信还是不得罪?
这些年我走茶山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的去跟做茶师傅聊天,聊天的同时,我也会带着明确的观点交流,主要是为了求证。但是我发现,有很多茶农不太敢或者说不太愿意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顺着客人的观点走。我并不认为所有的茶农都是不善言辞和不懂得表达的,很多时候这恰恰是一种高情商的表现,放低姿态,获得好感,成交订单。
当你在茶山聊天的时候,有一些茶农一般不会打断你的讲话和观点,而且说:“你说得对”,“很有道理”,“你很懂茶”。但我也看得出来,有一些人心里是有认知的,不知道是出于不自信或者是不得罪,总是一味的肯定,这样总归对一部分人还是很受用的。
也许这就是很多半吊子大师能够找到自信的原因之一吧。
2 只要你敢说,就有人敢信
说实话,茶叶这东西,很多东西专业研究的都没搞明白,所以存在懂得越多就越不敢轻易给出肯定的答案。恰恰相反,很多半吊子或者初入的人,什么都敢说,什么结论都敢下,只要我有足够的自信肯定,就能够有足够的“信众”支持,粉丝经济的诞生,人设才是商品。
所以有时候这些外行张口就胡来一些东西,特别还看过一点专业知识的人,有时候会突然一下把你给干懵逼了。
比如之前遇到过的一个事情,我在抖音上说老的红茶我很少有喝到好喝的,我个人不太认可陈红茶好喝的概念或者说逻辑,所以我说很少有人能够解释清楚这个根本的专业逻辑。结果有个人一上来跟我说青叶醇、儿茶素的异构化问题,当时把我有点干懵了,好在自己还读过些专业的书籍,所以就有了一下的对话,各位自己慢慢品。
所以很多时候,你能够看到真正让大家追捧的是那些敢说的,而非那些真懂茶的。
3 外行指导内行,市场指导生产
比如猴坑今年遇到一个事情,我和一批外地茶商同时看上了一批鲜叶,我们比不上外地老板出的起高价,所以有一批很好的叶子被他们拿走去做猴魁了。但是外地老板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去把那批茶青来做摇青,最后做完的茶叶变成了彻底的四不像,绿叶红镶边,茶汤泛黄,高扬的花香,茶汤空洞而失去鲜爽。第二天茶农只跟我说了一句,好的原料就这么被糟蹋了,虽然茶农收益会更高,但也看得出来心底多多少少还是有不舍和心痛的。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现在流行的绿茶用高温萎凋出香,结果没有清香和鲜爽。老品种的猴魁缺乏花香,用堆闷的手法出花香,但是让老品种猴魁出色的厚度和鲜爽也丢失了。红茶为了满足市场喜好花果香的口感,发酵越来越轻,有的干脆直接就留着青味,这样花果香是显了,但是你们不觉得这样的红茶多多少少也带点涩吗?
很多时候并非制茶人真的水平不行,其实各个心里都明白,恰恰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喜好,只有这样茶叶才能卖的更好。
而且更讽刺的是,现实中,那些随波逐流,跟着市场走的,永远过的很滋润,而那些坚持自己所谓的理想和正确认知的人,往往被看成是顽固不化的傻逼,现实会用铜臭反射出的利剑,指着你俯首称臣。
4 表面和内在
可能是现在营销的技术太先进了,大家越来越会分析消费者心里了,所以大家也能看到,各个营销大师都在设计如何能够在前三秒抓住客户的心里,其实茶叶也一样,很多时候风格是可以根据喜好调整工艺流程设计出来的。
举个例子,现在整个市场喜欢的是叫做“一冲香”,就是想办法让茶叶做的第一冲就香气高扬,其他的可以忽略。因为茶叶香气是最快能抓住消费者的,所以先不谈挑选茶叶的茶商懂不懂茶,同样是为了抓住客户的喜好,很多事也希望茶叶一冲水香气就能出来,至于第二泡第三泡,根本不是他们该操心的事情,客户遇到这种情况早就满心欢喜了,很少还有能静下心来等第二泡第三泡茶汤滋味的。甚至有些人在市场挑茶叶的时候,都不泡茶叶了,干茶一闻香就好,不香就不好。
但很多消费者哪里知道,很多真正的好茶,第二,三泡才出味,香气才会显露。而香气其实是可以通过很多技巧做出来的,但口感不好的原料无论如何也做不好的。
所以很多时候营销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当一个产品因素被设计成消费者喜好的时候,也许有些时候离真相,真的好就越来越远了。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存在于各个行业,各位不妨留言看看,你们的行业是否也存在大量的市场喜欢的和业内认为的好大相径庭的现象呢?
如果说做茶的算是个体,而整个市场选择是集体的话,
做茶的喜好很多时候是跟市场相左的。
所以这个偏差究竟是集体智慧的完胜,还是乌合之众的体现?
来源:恋山 ,作者恋山堂堂主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