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西南林业大学举办首届云之南茶文化论坛

茶叶新闻

7月10日,首届云之南茶文化论坛在西南林业大学举行。活动以云南茶文化现象为主题,邀请了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任维东、“三农”问题著名专家温铁军、吉普号联合创始人张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肖坤冰、云南省文艺产业研究会会长李炎、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博、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时磊、西

西南林业大学举办首届云之南茶文化论坛

7月10日,首届云之南茶文化论坛在西南林业大学举行。活动以云南茶文化现象为主题,邀请了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任维东、“三农”问题著名专家温铁军、吉普号联合创始人张宇、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肖坤冰、云南省文艺产业研究会会长李炎、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韩博、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时磊、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蓝增全、茶业复兴联合出版人杨静茜、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杨海潮等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讲演。

西南林业大学还同期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昌山兼任,尹绍亭、李旭、郑晓云、刘礼堂、杨凯、王迎新、潘城、凌文锋、覃延佳、周重林等人受聘为客座研究员。

我们整理了各位与会专家的观点内容与茶友们分享。

  

01感恩这片神奇的树叶——任维东

  

任维东(《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的先祖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了茶,从那时起,茶就开始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后来,茶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了世界多国。

今天,茶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时至今日,茶叶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改变了云南偏远山区众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

云南省著名茶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曾经是个集边疆和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如今,全县34.56万人口中,涉茶人口达28万人,占其总人口的81%。

更加值得欣慰的是,摆脱贫困后,云南数百万茶农开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更愿意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从而不断促进其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民族、对国家都意义深远。

02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问题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宋时磊李怡博

  

宋时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众所周知,茶马古道是当代学者提出的概念。在该概念出现之前,其实已经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有所拓展。从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汉藏关系史、交流史和交通史的角度。第二,汉藏贸易史的角度。第三,南方丝绸之路的角度。

茶马古道的早期研究者几乎都反对使用“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这是一种文本考证意义上的路线,现实成分较少,不能概括西南特有的路途和商品载体,“茶马古道”方能符合西南商品贸易的历史与现实情况。

03普洱茶文化品牌的生成、现状和发展空间——李炎汪榕

  

李炎(云南省文化产业研究会会长)

壹言说历史——从生存必需到时尚消费的市场变化

藏区的生活必需品,茶马互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历史典籍记载的普洱茶传统故事,藏羌彝走廊上各民族千年流传的茶祖茶神茶祭祀神话仪典和故事,茶马古道考察与命名形成的系列品牌。

快时尚,80后、90后的新观念和消费偏好,00后等新兴消费群体逐渐崛起,普洱茶文化故事的新言说,时尚国际品饮观念的革新与创意。

从绿色、生态的地缘消费品牌到新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的引领。

贰蔓生产业——从商帮传统到现代精神的商业发展

云南普洱茶在与印度茶、锡兰茶、川茶竞争中的确立的品质口碑与优势地位,滇商的奋斗精神、开拓传统和诚信经营口碑,沿茶马古道蔓生延展的民族、宗教、文化交往交融,地域、家族传承抱团发展的利与弊。

茶叶企业的形成与改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探索,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企业精神的背悖与羁绊,现代科技、品牌、资本竞争的机遇与困局。

叁互动空间——从生活方式到生态系统的文化延伸

普洱茶是绿色、生态、有机、无污染、纯朴、民族的生活方式,是对云南自然山水、边缘历史、人文风情的异域想象,对越陈越香慢生活的追寻,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了包装设计、产品创新创意研发、茶叶产业生物科技深度研发、古茶树保护、传统工艺传承、茶文化古村落、茶马古道线路景观文化旅游、普洱茶文化书写、数字空间创意、虚拟现实开发、新媒体时空叠加传播等多元化全方位全息普洱茶文化产业业态。

肆一叶天下——从民生福祉到国家战略的布局创融

历史上是重要的王朝治理方略:“以茶羁縻,实贤于数万甲兵”——《明史·食货志》。

“互市者,和亲别名也,然贤于和亲,贤于数十万甲师矣”——《明名臣奏议·方逢时论贡币之便疏》。

当下更需要担当重要的国家责任:固边守土、民族团结、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减贫、跨境替代种植、区域经济整合及国际国内双循环、全球贸易。

04从“越陈越香”到“山头风味”:近十年来普洱茶话语权的变迁与转向——肖坤冰

  

肖坤冰(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普洱茶产在云南边疆,然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直到2010年左右,普洱茶市场价格的高低基本受到“越陈越香”这一标准的支配,导致话语权实则被手里有大量老茶的港台茶商控制,而缺乏“老茶”的产地云南却在普洱茶的市场流通中几乎“失语”。近十年来,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小资阶级的出现推动的消费升级,促使普洱茶市场逐渐建构起了一套有关古树、纯料、山头、风味等的价值判断体系。作为产地的云南通过对普洱生茶的“文化的阐释”,逐渐实现了对普洱茶话语权的再建构。人们对普洱茶的品味偏好变迁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最近十年港台和内地之间经济实力的消长关系。

05高度重视茶产业对云南经济的支撑作用——韩博

  

韩博(云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云南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良的茶树品种、悠久传承的制茶工艺、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云茶产业是我省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产业,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点产业之一,到“十四五”末,云南省的茶叶产业要实现“5年翻番”。做好“千亿云茶”产业大文章,实现“5年翻番”的战略目标,就需要从茶文化、茶科技的广度和深度深层次挖掘,从绿色发展、工艺升级、品牌打造、企业扶持、产业融合等多个方面为云南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做工作。同时要关注云茶产业发展对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关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茶农、茶产业链、产业融合的作用,真正做到有效助推农民增收、产业壮大,尤其是对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作用。

06云南茶文化书写研究(1990—2020)——杨静茜

  

杨静茜(茶业复兴联合出版人)

1990年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茶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茶文化的生产也进入了新的繁荣期。书籍是茶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民族文化热、茶马古道热、普洱茶文化热的兴起,云南茶文化的书写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内容。本文以1990-2020年间出版的云南茶文化书籍为研究对象,分析云南茶文化书写现象。本文的分析主要围绕云南茶文化书写的社会背景、主要类型,以及书写的特点三个方面展开,考察书写与地域、与时代,以及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与互动。本文的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一)产业的上升发展为这一时期云南茶文化书写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二)受地缘和历史的影响,云南茶文化书写呈现出了立体、复杂和多元的样貌;(三)1990-2020年是云南茶云南茶文化的“大发现”时代,书写者主要围绕着茶叶原产地、茶马古道、普洱茶、少数民族等关键词,完成了云南茶的基本叙事。

07古代云南的茶饮制作方式——杨海潮

  

杨海潮(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对所有喝茶的人来说都有“怎么喝茶”的问题,它涉及茶叶加工、茶饮制作、饮茶礼仪、茶具选择等方面,本文讨论其中的茶饮制作问题。由于诸多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如缺乏本土文字或本土文字产生较晚、汉文化进入本土较晚且较少关注民间生活等),云南茶史文献较为缺失,学者的相关叙述主要依据神话传说、民俗事项等材料,而对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的解读则颇多想象与附会。本文因此选择《蛮书》、《嘉靖大理府志》、《感通寺寒泉亭记》、《徐霞客游记》等文献,详加讨论,以观察古代云南茶饮制作方式的变迁,以及其中可能显示的记录者或饮茶者的文化认同。

08文化内容塑造茶品牌:以吉普号《茶山黑话》为例——张宇

  

张宇(吉普号联合创始人)

茶,是中华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历史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个集以种植、加工、喝茶斗茶为主的“物质文化”和以茶图腾、茶诗词为主的“精神文化”于一体的“中国传统茶文化”。上至王亲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内有市井黎庶,外含三教闲散,无不实践着、传承着这份厚重的文化现象。

然而,随着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茶文化曾被引入到玄学之中,呈现畸形状态。远在我国南疆的普洱茶,更因为独树一帜的特色而被神化、魅化以获取巨大的利益。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我们深知:这对于普洱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09“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蓝增全

  

蓝增全(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十大河流之一,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入海平均流量居世界第四位。澜沧江(湄公河)一江跨六国,它与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长江同起源于青海,如果说黄河、长江孕育了中原农耕文明,那么澜沧江则孕育了茶文明,她们一起从远古走来,构建了华夏文明。“文明”一词集中表达了人类的自豪和成就感,指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点亮”澜沧江茶文明之光,就是想要总结华夏儿女以茶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弘扬中华茶文化。

西南林业大学还同期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由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昌山兼任,尹绍亭、李旭、郑晓云、刘礼堂、杨凯、王迎新、潘城、凌文锋、覃延佳、周重林等人受聘为客座研究员。

本文图文由首届云之南茶文化论坛官方提供

来源:坤冰观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