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来,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东方的传统文化是无法与现代化相融合的。日本的成功,使世人认识到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东方模式。东方文化可以吸纳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精华,同时结合自己的特色,从而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就使我们在重新拾回中华文化中的宝贝时,显得信心十足。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
编者按:
本来,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东方的传统文化是无法与现代化相融合的。日本的成功,使世人认识到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东方模式。东方文化可以吸纳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精华,同时结合自己的特色,从而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此,也就使我们在重新拾回中华文化中的宝贝时,显得信心十足。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三)
本来,按照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东方的传统文化是无法与现代化相融合的。他们认为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是封建的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大工业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譬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向是重农轻商的,而现代化则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讲究中庸的,这同西方的讲究竟争、讲究优胜劣汰恰恰形成对立;西方强调以法治国,他们知道人性是贪婪的,道德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他们也知道竞争会带来优胜劣汰、巧取豪夺,会带来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制约人们的行为。套用一句中国人所习惯的讲法,他们是“性恶论者”;而中国则恰恰相反,我们一向强调以礼治国,强调用教化来改善人们的行为,用伦理来规范人们的关系,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使整个社会走向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是“性善论者”,至少中国的儒家文化是这样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凡此种种,都说明中西文化在现代化问题上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的前辈之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那种坚定一致的否定态度,我想是因为他们相信了上面这些说法,对中华文化失去了信心。
其实,上面的这些观点代表的只是西方人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成了一种传统观念。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但是,这种情况在本世纪中下叶开始发生变化——随着东亚的崛起,特别是随着日本60-70年代快速实现现代化,许多西方人发现了一种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迥然不同的东方模式,东方的文明成果不但没有阻碍现代化的步伐,而且在其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调节和磨合角色,它成了在现代化的硬性推进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从而避免了许多西方社会无法避免的弊病和磨擦。日本的成功,使得传统的以西方为主流、为正统的现代化理论,又多了一个东方的参照系,使世人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东方模式。我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日本茶道的。作为传统文化的种种表现形态,我认为日本的各种“道”,除了武士道之外,茶道、花道、书道、棋道等等,都是教人向善、使人们互相亲和的,都是培养人接近美的。在社会急剧变化中,这些传统文化的因子,会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安宁。接着,东亚的更多地区也迅速走向现代化,譬如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这些地区完全是中国文化占据统治地位,多数还是中国人的社区,在这些地区推进现代化,完全依照西方那种硬性的、毫无人情味儿的管理模式,基本是行不通的。但是,当中国的传统文化参与其间之后,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东方文化可以吸纳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精华,同时结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种崭新的文明结构,从而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强调个体的奋斗,而东方则强调群体的优势,所谓“团队精神”在日本就相当成功;西方片面强调竞争,难免发生硬性的碰撞,而东方则强调“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使硬性的碰撞得以软化;西方认为儒家强调家庭伦理不利于现代化,而在日本、在台湾、在香港,家庭性的大公司在现代社会中并没有消亡,相反,有些时候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事实,使我们有理由确信,在现代化这个领域中,传统文化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由此,也就使我们在重新拾回中华文化中的宝贝时,显得信心十足。而这种自信,可能是我们前辈的文化人所恰恰缺乏的。这是历史对我们的厚待,我们应当为此而感到庆幸。
来源: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茶文化与现代化(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