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民族饮食、民族医药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为“黔酒”“黔茶”“黔菜”“黔银”“黔药”“黔绣”“黔织” “黔艺”“黔珍”“黔食”等多个系列的“黔系列”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
近年来,贵州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民族饮食、民族医药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为“黔酒”“黔茶”“黔菜”“黔银”“黔药”“黔绣”“黔织” “黔艺”“黔珍”“黔食”等多个系列的“黔系列”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助推“黔货出山”,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9月11日在贵阳召开的“黔系列”品牌工作推进会上,公布了首批“黔系列”品牌产品名单。自9月12日起,多彩贵州网牵头联合新华社等10余家中央及贵州媒体,组成采风团走进息烽、遵义、湄潭等地,进行为期3天的采访活动,“打卡”7家龙头企业,观产业发展、聊品牌建设、助“黔货出山”……
采风行记者观摩“遵义红”红茶产品
“引进新品种,打造智慧茶园,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制作出质量稳定、更受大众喜爱的红茶产品,让“遵义红”公共品牌发扬光大……”9月13日,采风行记者团来到位于湄潭县高台镇的琦福苑欧标茶园采访时,贵州琦福苑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章涛如是说。
“遵义红”红茶产品
叶章涛的父亲叶文盛,是贵州“三绿一红”中“遵义红”品牌的创始人。叶文盛出生于福建政和,自小耳濡目染,对传统制茶工艺有着深刻的理解。2003年,叶文盛来到贵州湄潭发展茶产业。2006年,在当地老茶人帮助下,叶文盛结合福建“政和功夫”红茶、“正山小种”红茶及贵州传统红茶“湄红”加工工艺,反复调查试制,创新出适合制作湄潭红茶的生产工艺,制作出外形紧细、秀丽披毫、色泽褐黄,汤色橙红亮、带金圈,香气纯正、幽长、带果香,滋味纯正尚鲜,叶底匀嫩的“遵义红”红茶产品。
“遵义红”红茶产品的问世,迅速在全省掀起红茶消费热潮。
琦福苑欧标茶园基地
2012年,叶章涛接过父亲的“衣钵”,成立贵州琦福苑茶叶有限公司,并在湄潭县南部的高台镇开建茶园。“都知道湄潭是产茶大县,但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地区土地贫瘠,发展相对滞后。”叶章涛说,欠发达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有着打造高品质生态有机茶的先天优势。
开荒、平地、修路、铺设管道,引进高香型茶叶新品种和现代化茶园管理技术,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叶章涛按着打造智慧茶园的思路,一步一脚印。
大型茶叶生产设备
目前,公司已建成724.5亩智慧茶园基地,打造了4条红茶生产线和2条绿茶生产线。基地通过安装太阳能智能滴灌系统,实现了茶树营养补给、智能浇灌等一体化管理;率先引进互联网监控技术,360度全天候对智慧茶园生产管理进行实时监控,借助传感器、云通信、云计算等手段,实现智慧茶园管理全过程的透明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校合作,采用生物绿色防控技术防控病虫害;与专业的茶叶专用肥公司合作,通过肥料改良土壤,形成了完善的健康茶、干净茶保障体系……
茶叶包装车间
高标准、严要求管理的茶园,采茶周期从3月初到11月初,“下树率”和茶青使用率得到了大幅增强,经济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生产的茶叶,在获得雨林联盟、中国有机、欧盟有机等专业认证的同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远销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并成为小罐茶、中粮、小米、美团、碧桂园等大型企业的茶叶供应商。目前,公司在省内外发展经销商1000余家,专卖店10余家,线上销售平台1个。2019年产值达9000多万元。
全自动生产设备
叶章涛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在制作工艺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引入数据模型实现茶叶标准化生产,从靠人“看茶做茶”到用设备“看数据做茶”,各批次茶叶的品质稳定性得到了很好保证。今年8月,全国第一条自动“萎凋”生产线投产,在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下,生产出了质量更为稳定的茶叶产品。
村民茶山采茶忙
7年来,在公司的带动下,高台镇周边新建茶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很多村民学以致用,有了自己的“小茶园”。原本不产茶、不种茶的高台镇,打造出了近10万亩“大茶园”,实现了“公司+农户+合作社”多赢创收。在茶产业的带动下,曾为省级一类贫困乡镇的高台镇早已摘掉贫困标签,全镇33000多人迈入小康。
对今后的发展,叶章涛很有信心
“像盖高楼一样,老一辈茶人已把地基打好,接下来能修多高,得看我们的了。”叶章涛说,作为最先使用“遵义红”品牌的茶企,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注重工艺创新,不断提高茶叶品质,不负“品牌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