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
一.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茶”字的记载。直到陆羽写《茶经》时,方将“茶”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字,因此才有了“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1)翻农说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和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使煮好的水呈微黄色,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由此而发现了“茶”,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 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茶来茶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茶”,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达摩翻定
菩提达摩自印度东使中国,誓以九年时间停止睡眠进行禅定,前三年达摩如愿成功,但后来体力渐不支而熟睡,醒来后羞愤交加,遂割下眼皮,掷于地上。不久后掷眼皮处生出小树,枝叶繁茂,生意盎然。此后五年,达摩相当清醒,还差一年时又遭睡魔入侵,达摩采食身旁的树叶,食后立刻脑清目明,心志清楚,终于完成九年禅定的誓言,达摩采食的树叶即为后代的茶,此乃饮茶起于菩提达摩的说法。
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并说明了茶有提神的效果。
(3)西周说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4)秦汉说
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懂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舍中有客。提壶行酷。汲水作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研苏切脯。筑肉雁芋。脍鱼焦鳌。烹茶尽具。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 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菜。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经考该“茶”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二.茶的别称
(1)甘候
故事出自唐代孙樵写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在赠送武夷岩茶给达官显贵的一封信札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孙樵在这封信中,把出产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的茶,用拟人化的笔法,美称为“晚甘侯”。“晚甘”,甘香浓馥,美味无穷之意。“侯”,乃尊称。“碧水丹山”是南朝作家江淹对武夷山的赞语。当时崇安县尚未设立,武夷山属于建阳县,故信中称“建阳丹山碧水”,因此说孙樵所送的茶乃武夷山所产。从此,“晚甘侯”遂成为武夷岩茶最早的茶名。
(2)不夜候
晋人典故。较之“畏茶如虎,视茶为厄”的那群士大夫,张华显然是一个例外。他是这样说的:“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胡断饮茶诗中的“破睡领封不夜侯”,大概源出于此。茶能提神醒脑,这对现代的中
国人来说已是常识。张华之高明处,也许正如“畏茶如虎”中所言,当时可能有许多人喝不到真茶,否则也不会称之为“厄”,唯恐避之不及了。
(3)涤烦子
茶的另一别称,语出唐代常伯熊的《烹茶帐中》。常伯熊随使西番时,在帐蓬里煮茶。有一个叫赞普的人问他在煮什么,常伯熊说:“‘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施户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即指此也。”唐人比起晋人来说,显然高明了许多,不但不以“水厄”为苦,而且饮之如醴,并知道茶有解除烦忧之功,这确是一个大进步了。
(4)森伯
故事出自宋代陶谷的《清异录》。“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5)清友
出自宋代苏易简的《文房四谱》: “叶喜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姚合品茗诗:“竹裹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6)除曰氏
故事出自宋代李邪的《纬文琐语》:“世称橄榄为徐甘子,亦称茶为徐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徐甘氏,免含混故也。”
(7)酪奴
此典故出自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经数年已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 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是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绑莒小国,惟茗不中与酪作奴。’”王肃,字恭懿,琅邪(今山东临沂)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后降北魏。王肃在南朝齐时,好饮茶及食莼羹,到北魏后,仍不变嗜习,却也好食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王肃答:“茗不堪与酪奴。”“茗不堪与酪奴。”——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
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但是,后来人们却把茶称作“酪奴”,将王肃的本意完全弄反了。
(8)苦口师
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有一天,皮光业的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于是,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此后,茶就有了“苦口师”的雅号。
三,《茶经》提出的十个茶事
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
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二之具:谈有关采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华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7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
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华所在。
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
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
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
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7种工具。
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