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婷婷绘制 人三部曲》的前两部获奖,被认为是一匹“黑马”。即便荣膺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王旭烽一度更看重的自己的身份是“茶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和杭州这座城市,成就了她的写作和生活。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王旭烽就是这样一名把杭州茶人生活的传奇面貌写出来,并与世界分享中国茶文化的爱茶人。
孔婷婷绘制
人三部曲》的前两部获奖,被认为是一匹“黑马”。即便荣膺国内长篇小说最高奖,王旭烽一度更看重的自己的身份是“茶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茶和杭州这座城市,成就了她的写作和生活。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王旭烽就是这样一名把杭州茶人生活的传奇面貌写出来,并与世界分享中国茶文化的爱茶人。
01
曾经是文艺青年和工厂女工1955年,王旭烽出生在浙江平湖,她的成长经历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1972年王旭烽高中毕业后,因为有音乐特长,成为留校的21名老师之一。原计划两年后像下放知青一样,可以推荐去上大学,没想到不久之后因时代风波而耽搁,王旭烽等一批留校学生被安排到相关企业和单位工作。在这次分配中,王旭烽来到杭州市拱墅区街道办的残疾人福利厂——长征无线电元件厂工作,每天跟残疾人在一起上班。从那时起,王旭烽做了4年的工厂女工。
就是这4年的女工生涯,影响了王旭烽后来的一些人生观念。“那4年工人生涯,基本奠定了我的人生定位。”王旭烽回忆说,当时她在的单位是福利工厂,工人全部由底层弱势群体构成,主要是残疾人。和弱势群体共同工作的经历,让她在青年时代确立了弱势群体的立场,至今不曾有任何动摇。“以前读作家方方的个人经历,总会看到她说自己当过4年搬运工人。而我则是和残疾人朝夕相处过4年,在车间当了4年绕线工人,还是在那里考上的大学。这对我意义颇深。”王旭烽说。
和那个时代的很多爱书人一样,在图书这类精神食粮贫瘠的年代,王旭烽工作之余也千方百计地找书读。她说,那时期除了读四大名著之外,就是《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斯巴达克斯》等英雄系列。靠着扎实的学习功底,1978年3月,王旭烽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阴差阳错的是,原本打算考中文系的她却被历史系录取,转系不成,王旭烽就挤时间去中文系旁听,同时学习了两个系的课程。
大学期间,王旭烽开始了文学创作。大二那年,她创作了一个《承认不承认》的话剧,演绎青年人的信仰、爱情和生活。这部戏在首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公演后,一举夺得了戏剧节剧本创作奖和演出奖的双奖,剧本后来发表在浙江省群艺馆主办的《文化娱乐》杂志上。循着这份创作的热情,王旭烽大学毕业后在报社的副刊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并且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
不过在那时,王旭烽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茶和茶文化产生密切的关系。1988年8月,杭州市园文局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她进入中国茶叶博物馆资料室工作,开始天天与茶叶、茶具、茶书、茶人打交道。自此以后,王旭烽的创作和工作,都渗透着浓重的“茶味”。
02
不遗余力地书写茶人和杭州很长一段时间,比起作家,王旭烽更喜欢“茶人”这个身份。多数读者认识她,也是通过她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南方有嘉木》和《不夜之侯》。
2000年10月,王旭烽《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与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起荣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给她的评语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溶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王旭烽的获奖也打破了茅盾文学奖自从设立以来,没有茅盾家乡浙江籍作家获奖的局面。
《茶人三部曲》是王旭烽进入茶叶博物馆工作不久后开始写的,全书以江南杭姓茶叶家庭六代人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将中国茶文化史和中国近代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小说从1863年太平天国撤出杭州城写起,写到1998年由全世界茶人捐资修建的杭州国际和平馆揭幕为止,堪称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出版20多年后回看,王旭烽对《茶人三部曲》基本是满意的,不过也有遗憾之处。“书中对茶人的生活描写还不够扎实,也有在茶文化知识上的欠缺甚至失误之处,还应该有更大的精神和生活空间可以展示。”王旭烽说,今天关于“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对形塑人类精神、和平主义的国际精神上的作用”的认知,当时都还没有今天的认识定位。“当然或许有了这样的理性认识,未必对文学创作的想象力自由度更有好处。”王旭烽说。
包括被称为“杭州城市名片”的《茶人三部曲》在内的多数著作,王旭烽均是依托她生活的杭州这座城市而写成,比如小说《斜阳温柔》、散文集《走读西湖》等。谈到作家和她所成长、生活的城市的关系,王旭烽说,“如果没有西湖,没有杭州,不可能有我这样的作家。”她年轻时有一个小小的个人文学梦想,想搭建一个“纸上的杭州”。后来做茶文化研究、茶教育以及茶的国际推广等工作,精力不够集中而有所耽搁。
“曾经有很多机会离开杭州。之所以留在这里,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湖的文化,这是非常完整的中国文化中的雅文化。”王旭烽说,目前她正在回去写小说,“还是想搭建一个纸上的杭州。”
03
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近期,王旭烽一本再版的《茶文化通论——品饮中国》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王旭烽在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教学时的讲义,7年前曾经出版过。在这些年的教学工作中,王旭烽感觉书中一些知识或陈旧,或有错误,加之图片也不太理想,故而近期转浙江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这本书内容分两大块,上下卷,上卷是茶文化史,下卷是茶文化十大板块的内容。绪论部分重写,搭建了我对茶文化内容和框架的基本系统。”王旭烽说。从2006年起,王旭烽成为浙江林学院的一名老师,开设茶文化通论课程。这门课程开设十几年来,王旭烽一直坚持茶人的仪式:上课之前学生给老师上茶。她认为,茶是一个文化符号,必须要有适度的仪式感和程式感,就像京剧脸谱一样,这是一种情理教学方式。学生也都能理解,即便一开始不理解的,也不会抗拒。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喝茶,这三分之二人口正是和谐哲学的实践者,是中国茶文化可以更为广泛在世界交流共通、在全球找到更广泛知音的基础。……我们借助中国浙江的绿茶,相会于耶鲁大学的校园。东方最美好的和平之饮,就这样以一种隆重的精神品相与待客之道,融入大洋彼岸的精神生活。”王旭烽曾经在耶鲁·纽黑文饭店发表题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浙江绿茶的和平之饮》的演讲,精辟地阐述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意义。这些年,王旭烽不仅在中国,也向世界推介着中国厚重而清香的茶文化。
王旭烽说,她是中国文化执着的爱好者,而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脉,这两者有很大的共性。“共性就是和平、内敛、集体主义、乐生。从儒、释、道三家而来的文化精髓都和茶互渗,比如儒家的礼、释家的悟、道家的乐生。”王旭烽说,茶的健康和美感是它吸引外国人的地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外国人通过茶来学习是最好的。“我的口号是:您想了解中国文化吗?就从一杯茶开始吧。”王旭烽说。
在中华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中,深深蕴藏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王旭烽说,总有一件事需要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做,对她而言,这件事就是传播茶文化。她希望终有一天,会把整个地球铺成一张巨大的茶席,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茶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