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海拔350米的官元山上,郁郁葱葱的“金凤凰”茶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盛文斌和他的51名合作社成员,将一捆捆茶苗装上卡车,运往千里之外的贵州深山。尽管一身泥一身水,盛文斌脸上还是掩饰不住喜悦:“这些茶苗,可以帮助很多大山里的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哩。”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爱上茶苗“浙江新
刚刚下过一场秋雨,海拔350米的官元山上,郁郁葱葱的“金凤凰”茶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盛文斌和他的51名合作社成员,将一捆捆茶苗装上卡车,运往千里之外的贵州深山。尽管一身泥一身水,盛文斌脸上还是掩饰不住喜悦:“这些茶苗,可以帮助很多大山里的群众早日过上富裕生活哩。”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爱上茶苗
“浙江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的招牌,在中国茶市一期并不那么起眼。这里既不经销名优茶,也不经销名茶包装品,却给新昌茶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与活力。这个合作社的主人是一位精干的退役士兵,名叫盛文斌。
出生于1987年的盛文斌是新昌县回山镇新市场村宅后王自然村人,地地道道的“茶二代”。在他儿时记忆里,茶园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深刻桥段。5岁那年,他跟随长辈们在茶山行走,小小的个头不时踮起脚、努力模仿着大人们的样子劳作。6岁时,他开始学采茶,一捻、一掰,瘦小的他总是要花费好多力气才能把茶叶摘下来,一张小脸常常憋得通红。要强的盛文斌,如果当天采茶目标没有完成,即使天色再晚,也要去补足了才能安心。就这样,童年的时光在茶园间流淌。读六年级时,盛文斌已经可以自己做茶、卖茶。这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埋下了伏笔。
2011年,在海军航空兵某部当了5年兵的班长盛文斌,带着两枚三等功奖章回到老家。看到常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父老乡亲依旧没有脱贫,他心急如焚,不禁想起部队首长说过的一句话:“大家退役后,要努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充分发挥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二年,盛文斌组织3名退役军人,成立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带着四邻八乡的村民培育、种植茶苗。
早在1997年,盛文斌的父亲就在村里带头繁育良种茶苗,带动了全村50多名农户扦插茶苗,新市场村也因此成为全县繁育良种茶苗的重点村,不少农户都靠着繁育茶苗致富。盛文斌想,繁育与推广良种茶苗,不但有利于本县名茶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起其他周边地区。
自此,他的眼睛紧紧盯在良种茶苗上,再也没有离开。
科技助力插上富民“翅膀”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开始接触良种茶苗繁育的盛文斌完全是个“门外汉”,他既不懂业务也欠缺技术。
发展现代茶园离不开科技。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盛文斌专门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一住就是几天,一项一项地学习茶艺、评茶等等技能。又跑到杭州市,请教中国茶科所、浙大茶学系的专家教授。知识丰富了,他回到官元山上,每天蹲在田间地头,进行育苗实践与试验对比,悄悄积累自身经验。
很快,学习能力极强的盛文斌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繁育良种茶苗行家,只要到苗圃里看一眼,他就能发现问题,辨别良莠。一年后,他改良、培育、研发“中茶111”“中茶125”“紫娟”等茶苗新品种100种,纷纷走上市场。
盛文斌将先进科学技术实践于茶园一线。2018年,他在向云南引进紫娟茶苗时,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特点,认真进行母本改良,后又在天津、沈阳等北方地区分步开展试种推广。结果证明:无论产品升级换代,还是加快新型科技成果转化,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合作社也成为国家茶科所的育苗基地。盛文斌与茶科所签订委托育苗协议书,根据协议,茶科所向合作社提供新品种穗条,合作社向茶科所提供一级优质苗木。这样的强强联合,使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有了实施、实践平台,也让茶农搭上了科研创新的“快车”,在生产经营中少走了不少弯路。这期间,盛文斌带着合作社员们申报国家登记品种“天姥金叶1号”“天姥金叶2号”“天姥金叶3号”;申报发明专利“开沟施肥机”“悬浮折叠式农用喷药机”“茶叶采摘辅助设备”“茶叶种植播种机器”“可恒温烘焙的茶叶制作辅助装置”“悬浮折叠式农业用喷药机构”等6项。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三种模式成功探索,帮助盛文斌在同行业中取得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在营销业绩和为农服务中也得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农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走近盛文斌的育苗基地,数千万株茶苗正打包销往全国各地。这里既有早、中、晚品种,也有适合制作绿、红、黄、黑等茶类的百余品种。一脚烂泥的盛文斌告诉笔者,根据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结合省级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建设要求,大佛龙井育苗环节数字化示范项目已落地东茗乡金山村,项目将按照智慧茶园的标准建设茶树种质资源苗圃,运用茶园气象站、肥水一体化等先进技术,建立观察圃、保存圃、繁殖圃等功能圃,形成包括资源收集保存、繁殖更新、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一套种质资源高效保存利用技术体系。
网络助力茶苗走向全国
掌握了技术、熟悉了业务,自然就能发现问题、找准短板。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盛文斌发现,在20世纪90年代,新昌良种茶苗发展迅猛,供不应求;但在2005年以后,由于育苗质量下降,茶苗也由畅销转滞,茶价更是跌至5分钱一株也无人问津,育苗户不仅无利可得还要亏本。到2010年,全县育苗从1亿株降至不足5000万株。这些数字让盛文斌心疼不已,更加坚定了他必须走高标准发展之路的决心。
2012年5月,由盛文斌一手发起的新昌县科农茶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盛文斌不断引进新品种,统一扦插规格与技术标准,并要求社员必须做到品种纯、长势好、无病虫等硬性条件。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新昌茶苗在外地茶农中普遍反映“长势好、品种好、成活高、成园快”等优点,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盛文斌的合作社成员也从5户增长到50多户。“牵手小家富裕大家报效国家,带领更多的人走上乡村振兴之路。”信心满满的盛文斌又流转山地200亩,把附近茶园整合起来,建设成一个茶品博览园。
年轻人的头脑总是分外灵活。盛文斌决定将茶苗销售搬到网上:在电商平台开店,并利用网络平台推广茶苗。当他告诉父亲一年的推广费用要10多万元时,父亲表示了反对。和茶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父亲认为,种茶、采茶的人都是农民,在网上卖不了茶苗。但盛文斌觉得农产品“触网”是大势所趋,他一定要试试。
从此,盛文斌悉心钻研茶叶网络营销技巧,将新昌茶苗的信息辐射至全国各地,不少新客户自发前来,销区从原有的四五个省扩大到全国27个省(市)、342个县,包括从来没有种过茶树的黑龙江、新疆、山西、吉林等地。2012年5月,盛文斌的合作社网络销售额已超过400万元。尝到甜头后,盛文斌乘胜追击,在后面的几年里充分利用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手段不断宣传。在他的网店里,满是各地茶农留下的好评:“茶苗很漂亮,老板服务态度很好”“店主热情耐心,茶苗货真价实”……儿子的成功,也让最初不同意网络销售的父亲心服口服。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钟灵毓秀的新昌山水滋养着每一个家乡儿女,也给了盛文斌创业灵感。他抓住文旅融合契机,成立新昌向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向天横”“天姥金叶”“诗意天姥”商标。盛文斌决心走出一条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创办研究所、茶博园、创业培训基地等等,推动名山、唐诗、茗茶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听着盛文斌的美丽憧憬,笔者发现,他的奋斗方向清晰明朗,而他的脚步,也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前行……
来源:农民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