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一片茶林为何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茶叶新闻

“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有着那么多的古树茶,为什么是景迈山?”多年前第一次得知景迈山古茶林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从事茶生态文化研究多年的蓝增全内心充满了疑问。当他亲身来到景迈山古茶林,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10月15日,在COP15云采访“一片叶子的景迈山之旅”专场采访中,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

一片茶林为何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云南的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有着那么多的古树茶,为什么是景迈山?”多年前第一次得知景迈山古茶林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从事茶生态文化研究多年的蓝增全内心充满了疑问。当他亲身来到景迈山古茶林,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

10月15日,在COP15云采访“一片叶子的景迈山之旅”专场采访中,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教授蓝增全等四位嘉宾分别从线上线下带人们一起去感受景迈山古茶林的独特魅力,发起了关于景迈山申遗的思考。

  

为什么是景迈山?

“一进到景迈山古茶林,我就很震撼,它和我们见到的其他古茶园不一样,森林结构保持得如此完好,人茶林和谐共生。”蓝增全认为景迈山申遗是非常适合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目前世界发现连片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面积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我带日本茶学家去景迈,他们说从没见过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古茶树,这里真是天然茶叶博物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黄桂枢研究普洱茶已有30多年,景迈山古茶林的茶树形态令他惊叹不已。

景迈山,保存了各种阶段的茶树形态,这里又被世界茶学专家称为“人类茶文化史上的奇迹”、“世界茶文化历史自然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茶树王国”。特殊的地理区位使景迈山所在的中国澜沧江流域成为全球重要的茶树起源中心,区域内相继发现了宽叶木兰化石(3540万年)-中华木兰化石(2500万年)—野生茶树(2700年)—野生—栽培过渡型茶树(1700年)—大规模人工栽培型茶树(1300年)的实物系列,普洱市因此于2013年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在蓝增全眼中,景迈古茶林森林结构保持得很完美。整个森林结构中,上层是高大的乔木,其中有伟乔、大乔、中乔、小乔,其下的灌木层和地被层都很完整,“伟乔——树高31米以上的乔木,这在很多古茶林中是很难得一见的。”

“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景迈山古茶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远高于天然林、新式茶园。”蓝增全说,传承千年的茶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景迈山古茶林的独特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在纪录片《云南密码》导演李成才的眼中,景迈山古茶林的密码是和谐共生。在采访现场,他展示了一张拍摄于景迈山的“蜂神树”的图片,一株大树上面挂满了数不清的蜂巢。

“这棵大树上有76个蜂巢,每个都在40-80公分左右,当一个月的拍摄结束时,听当地人说已经有80个蜂巢了。”李成才说,80个蜂巢意味着80个蜂王,“蜂王是很有领地意识的,但是80个蜂王能共同生活在一棵树上,相安无事,我觉得这很神奇,如同云南26个民族亲如一家。”

据统计,目前在景迈山发现有高等野生植物(维管束植物)13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4种、脊椎野生动物逾200种、保护野生动物超150种。李成才认为,正是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构成的生物多样性场景,让景迈山古茶林充满了活力和可持续性。

  

景迈山布朗族和傣族先民以古茶林为核心,对山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布局,创造了茶在森林中、村在茶林中、耕地和其他生产活动在茶林外的智慧型山地人居环境。水源地在山顶;古茶林和村落在山地的中部,外围分隔防护林防止冬天低温和病虫害传播;耕地在水源充足的低海拔地区,避免了开垦和种植过程中对古茶林的干扰,保证了当地社会和经济一千多年的稳定发展。

蓝增全说,景迈山古茶林形成了“林—茶—人”三位一体的环境关系和生态关系,正是因为生长在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关系中,才造就了“清香温婉细腻”高品质的景迈茶。

景迈山遗产地涉及4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寨,茶园面积7万亩,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1亩,年均干毛茶产量约1260-1480吨,农业产值约5亿元。其中:古茶园面积2.8万亩,古树茶干毛茶年均产量约260-280吨,农业产值约3亿元;生态茶园面积4.2万亩,干毛茶年均产量约1000-1200吨,农业产值约2亿元。2020年,景迈山遗产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千百年来,景迈山上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共同繁衍、共同发展,谱写了边疆各族人民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迈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可填补茶类世界遗产空白

“景迈山古茶林有五大特点:古老、智慧、生态、人文、活力。”澜沧县委副书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杨春高介绍,该遗产要素由5片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申报遗产区面积7167.89公顷,缓冲区面积11927.85公顷。

迄今为止,古茶树的种植历史已有千年之久。世居民族长期探索逐步根据土地垂直利用特性,形成了智慧林下茶种植技术,根据普洱茶特性,为茶树创造了理想的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生长条件,保证了普洱茶品质。古茶林之中,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有效防治病虫害并为茶树提供天然养分。

“给你们留下牛羊,怕遭灾死光,给你们留下财宝,怕你们花光用光,就给你们留下茶树,让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尽,你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相传这是数千年前布朗族先祖帕哎冷留下遗训。古茶林林下种植的方式和传统通过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茶祖信仰”保存下来,传承千年且依旧充满活力,是森林农业开发和人类茶种植模式的典范。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自2010年6月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以来,历时11年,于今年1月份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作为2022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景迈山申遗成功能够填补世界遗产中茶类世界遗产的空白。”杨春高认为,景迈山申遗一是填补茶类遗产空白,至今为止,全球三大非酒精饮料尚无茶类世界文化遗产。二是维护国家文化权益和文化安全。中国是茶叶种植和茶文化大国,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成功,能有效维护中国茶文化在世界种茶、制茶及饮茶领域的发源地和主体地位,有利于确定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的地位。三是能够推动旅游的融合发展。

  

申遗之路:

2010年启动申遗工作。

2012年3月,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申报文本初稿。

2012年6月,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对景迈山古茶林进行的现场考察评估。

2012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保护试点。

2012年11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2012年12月,中英文两个版本《预备名单提交表格》已填报国家文物局,并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3年被国际茶业委员会确认为“世界茶源”。

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10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示为省级民族文化保护区;

2014年3月28日与省市一道将《申报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上报国家文物局报备。

2019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交申报。

2021年1月,国务院正式同意景迈山古茶林作为中国政府2022年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21年5月,申遗文本已通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格式和内容审查。

来源:普洱三宝→转自云岭先锋网(记者 袁海毅 郝亚鑫)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