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厚重数“坦洋”一座碉楼,墙挂“信封”,上书地址“中国坦洋”并盖邮戳。在坦洋工夫鼎盛时期,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这个“信封”,闪耀着坦洋工夫的百年光辉。 鸟瞰福安市甘棠北门茶园。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历史厚重数“坦洋”
一座碉楼,墙挂“信封”,上书地址“中国坦洋”并盖邮戳。在坦洋工夫鼎盛时期,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而直书“中国坦洋”,即可准确无误地安抵收信人手中。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的这个“信封”,闪耀着坦洋工夫的百年光辉。
鸟瞰福安市甘棠北门茶园。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郑延裕 摄
闽红“三大工夫”之首的“坦洋工夫”历经百年沉浮,却从未在岁月更迭中停下脚步,传统坦洋工夫制茶技艺依旧代代延续,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今天我们一起探访坦洋工夫茶的前世今生,细品其丰韵与醇厚,共同写好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闽考察时提出的统筹做好“三茶”文章(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坦洋答卷”和“宁德篇章”。
历史茗乡坦洋工夫
福安,自古以来就是重要茶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编修的《福安县志》记载,“茶,山园皆有”,乾隆年间编纂的《福宁府志》有云,“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福安松萝,以宁德支提为最”。证实明清时期,福安不仅产茶,而且产茶区分布广且多。
中国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坦洋工夫最初诞生于福安白云山麓的一个小村庄坦洋,村名最早见于1762年的《福宁府志》,因村形如长块木板,又称“板洋”。村前清流如练,村后桂树飘香,隔岸松杉苍翠,远近茶园碧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一方好茶。
坦洋工夫创制之初以“坦洋菜茶”为制作原料。据福安史料记载,此茶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坦洋村被发现,人们种植于菜园四周,当地人就叫“坦洋菜茶”,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坦洋菜茶与西湖龙井、武夷山的奇种一样都是有性繁殖的群体性品种。每年3月中下旬时萌芽上市,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产量较高,适制红、绿茶。近年来,制作坦洋工夫红茶的茶树品种增多,有福鼎大白茶、福云6号、梅占、毛蟹、福云7号、福鼎大毫茶、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等,不断涌现其他高香型茶树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紫玫瑰、金牡丹、黄玫瑰、丹桂、春兰等,所制的高香型坦洋工夫香高味浓,品种特征明显。
周恩来总理曾对坦洋工夫红茶赞言:“坦洋工夫,香飘四海。”20世纪30年代以前,坦洋工夫均为手工制作。传统型坦洋工夫红茶采用福安菜茶群体种,采摘嫩度为一芽一二叶,初制工艺大致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制成毛茶后,通常要再加工,即坦洋工夫的精制,精制工序为:毛茶复火—分筛—切断—拣剔—再干燥—拼和(即分等)—匀堆—包装成品。制成的传统型工夫红茶,条索紧结细秀,色泽乌润,香气清高鲜爽,茶香醇和,水感柔润,滋味醇甘。在传统型坦洋工夫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这一新工序,创新了香高味浓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即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兼具红茶与岩茶所长,形成独特的风味,深得茶叶专家与消费者的青睐。
晚清时期,福安茶业大盛,每到茶季,各茶庄所产茶品由“担担哥”(挑夫)挑运到水路码头,转为水运,行销境外。而清代福安长溪主流和各支流,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河道,皆可行船。水陆两便的交通运输,为福安的茶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流条件。闽红新秀坦洋工夫初创时期,坦洋因与福州口岸一水相连,得滨海交通之便利,福安和周边各山县的毛青茶汇集坦洋精制成工夫茶出口。成品茶先用溪船运至赛岐,再运往福州马尾口岸,由于工夫红茶主要销往欧美,以赛岐为起点的海上茶路形成,为坦洋工夫开拓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沉浮誉满天下
坦洋工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福安市最早的“中国制造”。坦洋工夫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关于坦洋工夫的创制,福安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清朝咸丰年间,坦洋村“万兴隆”茶行胡福四根据从武夷山引入的小种红茶制法,以当地的坦洋菜茶为原料,于1851年试制红茶成功,后经坦洋诸茶庄的共同努力,创出“坦洋工夫”品牌,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更有“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的记载。
1915年福建省选送福安县商会茶(即坦洋工夫)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奠定了坦洋工夫作为民族品牌的历史地位。1922—1937年,是坦洋工夫红茶发展的黄金时期,福安一邑无论是茶地面积、产量还是茶叶产值均位居全省第一,中心茶市多处出现,“坦洋工夫”成为福安及周边县区所产红茶的公共品牌。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朗朗上口的民谣赞颂的就是当时坦洋工夫茶产业的盛景。坦洋村曾经商贾云集,最盛时,不足一里地的街市设有100多家茶行,并有洋行入驻。1853年,清政府同意闽茶在福州码头出口,自此形成了以福安赛岐港为起点、主运坦洋工夫的海上茶路。据史料记载,自1881年至1936年的50多年间,福安全县年均出口茶叶500吨,坦洋工夫则年均出口上百吨,并揽获金奖,写下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
情系重托开启新篇
近年来,福安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坦洋村现存的风雨廊桥、天后神宫、茶栈茶场、土筑雕楼、茶商群宅、大族宗祠、老式油坊等与茶相关的古建筑遗存,整合坦洋茶场、坦洋村、省茶科所、智慧茶谷、白云山地质公园等丰富的自然、文化、社会、科技、产业资源,打造集茶叶种、产、研、销、文、旅、养于一体的核心区。围绕茶主题开发了坦洋茶谷,完善坦洋茶谷文旅精品线路。
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重点筹备茶园+摄影基地、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模式,盘活旅游资源。推动数字坦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业态,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四进坦洋”所留下的爱民足迹和殷切嘱托,并把“情意坦洋馆”建成党建教育活动场所,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今年4月,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三茶振兴工作站”成立,“坦洋计划”立项。该计划用有温度的文字和有思想的影像,记录坦洋茶人的匠心故事,激发美美与共的创新活力。5月29日,第十七届“坦洋工夫杯”斗茶赛在福安市坦洋茶场顺利举行,吸引了178个参赛茶样,共有超过150万网友在线观看。同月,福安城阳镇岩湖村茶王街披上新装,成为市民茶会品鉴、休闲娱乐、领略福安茶文化的新晋网红点,全面提升岩湖茶叶市场的功能与定位,努力打造福安乃至闽东最具规模的红茶交易市场,为推动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当前,宁德市上下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坦洋工夫”在福安市委、市政府奏响“全家福安”的号角中正承载历史厚度,用沉着、稳重的嗓音讲述着中国故事、福建故事,让一缕茶香助推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和“一带一路”建设。
(作者林浩云系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天福茶学研究中心主任,邱树添系宁德师院兼职教授、首批福建省文化名家)
绿色时尚看白茶
福鼎是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中白茶的发源地,也是白茶最重要的产地之一,正所谓“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近年来,“福鼎白茶”知名度和热度不断攀升,福鼎白茶以52.22亿元的品牌价值荣居“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第五位,并居最具品牌带动力的三大品牌之首。
白茶、福鼎白茶已成为茶界一年一度响当当的热词。从百度搜索指数来看,福鼎白茶日均搜索指数从2011年的146上涨至2022年的1521,近5年平均值为1376,高于西湖龙井(1047)、云南普洱(361)。福鼎白茶消费热潮持续保持并流行,成为时尚健康的生活新方式,“福鼎白茶现象”非常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以茶致富,以茶兴业,茶产业“闽东之光”有效传播
茶产业是闽东乡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为闽东人民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福鼎全市涉茶人口占总人口的66%以上,农业人口中从事茶叶的人口比重超过44%,福鼎白茶产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超过70%以上,茶叶是福鼎农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渠道。目前全市有10余万户38万人从事茶叶生产,“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赤溪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养茶,到2021年,赤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22万元,其中白茶收入超过四成。茶叶铺就了赤溪村脱贫致富路,一个茶品,带动一方产业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福鼎市在中国茶产业省份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创建出一个城市品牌。毫无疑问,小小的一片茶叶被赋予了摆脱贫困的茶之道,从一杯福鼎白茶孕育出的茶产业“闽东之光”正向全国传播开去。
源自绿色,坚守绿色,拉升绿色时尚消费热度
古今名茶,无不得自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良的茶树品种,加以精湛的采制技艺,取之自然,融于形质。福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白茶品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福鼎境内层峦叠嶂,依山面海,季节分明,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降雨量1100~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8.5℃,非常适于茶树生长。境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矿质营养元素丰富,遍布最适合茶树生长的优质土壤。
绿色是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福鼎市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我省最早实施、推广有机茶园、绿色食品茶叶基地建设的县市之一,也是全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县市,推行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全覆盖,严禁茶园及其周边使用除草剂,定制有效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到3.53万亩,是福建省唯一全国种植业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示范区试点单位。
全市茶青采摘、交易及茶叶生产、销售过程全面纳入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系统。截至目前,大数据溯源系统中入驻企业2859家、经过备案和登记工商营业执照经纪人4129个、茶农77799户,形成质量可追溯制度体系,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的模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生产加工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按“传统工艺数据化、运用数据标准化、标准生产自动化”的要求,保障从茶园到茶杯的品质安全,赢得了消费者的满意度与传播效应。
文化自觉,文化赋能,有效塑造品牌形象
福鼎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明末清初文学家周亮工的《闽小记》中即提到“太姥山有绿雪芽(白茶)”。《太姥山全志》对此进行诠释:“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清嘉庆初年(1796年),福鼎用菜茶(有性群体)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1857年,福鼎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后,以大白茶壮芽为原料制白毫银针。光绪十八年(1891年)福鼎白茶开始外销。丰厚茶史积淀铸就了福鼎白茶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优异品质和文化底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福鼎白茶品牌文化注重营造文化与地理标志相融,原产地质量文化和诚信文化联动,从而提升闽东茶叶质量和诚信文化美誉度。为进一步弘扬与传播福鼎茶文化,茶企纷纷在基地建设茶庄园、茶博物馆、白茶文化体验馆、茶文化旅游博览园,多维互动,寻根问祖、回访古法技艺,制造热度。通过举办中国白茶文化节、中国白茶“自然·健康·和谐”高峰论坛、拍摄福鼎白茶题材微电影《最美的样子》、动漫片《太姥娘娘与白茶仙子》、福鼎白茶歌曲《茶韵绵长》、推出“八闽茶韵”丛书之《福鼎白茶》《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书刊等系列文化载体,在境内外展示福鼎白茶文化的魅力,为福鼎白茶文化在新时代的表达与传播做出新的摸索,吸引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福鼎白茶的知名度,品牌内涵影响力持续提升。
健康白茶,健康生活,顺应健康中国发展趋势
茶是人类健康和文明进步的文化载体,顺应健康中国发展趋势,福鼎白茶因独特的健康文化价值以及可陈放的特点而备受青睐,吸引广大消费者对于茶文化、茶保健的防病功能的关注,使饮白茶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
福鼎民间流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团队从化学物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分析了白茶抗衰、抗炎、降糖、降脂、抵御病毒、保护肝脏等保健养生功效及其科学机理。中国农业科学院林智团队研究认为,在年份福鼎白茶中发现的7种新化合物EPFS成分(学界称为“老白茶酮”),具有抗心血管疾病和预防、治疗糖尿病作用。福鼎白茶富含茶多糖、茶氨酸、黄酮类等物质,茶汤中的茶氨酸能帮助缓解疲劳,降压安神,喝白茶可以让人除烦安神,美容养颜,当身心疲惫时,泡杯清纯素雅的白茶有很好的愉悦放松效果,也有助于人们获得健康良好的睡眠。时下兴起的健康生活理念与白茶蕴藏的独特保健功效相契合,使白茶逐渐成为消费者的新宠,白茶认知度的提升有力带动其市场渗透率攀升。
福鼎白茶,因脱贫致富而闪光,因绿色健康而时尚,因文化赋能而传播,“绿色+文化+健康+增值”的意义影响深远。统筹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福鼎白茶必将从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稳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福鼎白茶世界品,在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深度把握好福鼎白茶文化与世界茶文明深层互动的张力,真正理解和接纳“茶和天下”的价值共识,向世界广泛传播并积极推动践行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茶文化传播到哪里,就把友谊、合作和共赢带到哪里,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
(作者系 宁德师范学院研究员)夏良玉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