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才子岩的家家发茶园基地,距离梅州城区约28公里,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驱车近40分钟,才能来到这海拔近800米的茶园基地。层层云海如潮汐般涌动,梯田上一行行翠绿欲滴的茶树,不禁让人陶醉其中。在记者眼里,这里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而对侯春梅来说,这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清凉村才子岩的家家发茶园基地,距离梅州城区约28公里,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驱车近40分钟,才能来到这海拔近800米的茶园基地。层层云海如潮汐般涌动,梯田上一行行翠绿欲滴的茶树,不禁让人陶醉其中。在记者眼里,这里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而对侯春梅来说,这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
记者见到清凉山家家发茶园的主人侯春梅时,她刚从深圳坐车赶回梅州。这些年,她为了拓展清凉山茶品牌,经常深圳梅州两地跑。
侯春梅(左一)和茶农一起查看茶叶生长情况。(摄影:钟幸钰)
咸菜粥时奔都市 事业兴后回家乡
1979年出生的侯春梅,是土生土长的清凉村人。提起清凉村,大家一般都能想到那里茶农多,茶叶好。可说起家里曾经的种茶史,侯春梅却叹息,祖辈三代人都种茶,却始终没有人能靠种茶发家致富,日子看不到奔头。“以前家里虽然有几亩茶田,但只有亲友来收购,卖出去的价钱也不高,所以也挣不了多少钱。我爸妈为了补贴家用,经常挑着担子装满一些自家种的菜和米,走五六小时的泥沙路下山去镇里‘赴圩’,一走就是一整天,就留我一人在家照顾我年幼的弟弟。家里那时买不起猪肉,姐弟俩就经常喝着咸菜粥,眼巴巴地羡慕别人家里有猪肉吃。那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走出大山,让家人都过上好生活。”18岁毕业后,她像村里很多年轻人一样,带着憧憬走出了大山,去往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
2004年,侯春梅在深圳摸爬滚打几年后,于深圳福田区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综合企业。2006年,正当事业风生水起之时,她却时常想念家乡,“每次回到老家,看到贫穷导致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大片土地荒芜,村里人越来越少了,心里不是滋味。”为此,侯春梅带着积累多年的就业经验和对家乡的情怀,又回到了清凉村,相继创办了广东万斛源生态农业公司和家家发茶叶专业合作社,想让家乡的茶叶“活”起来。
然而,最开始的时候,侯春梅的创业之路并不平坦,她选择建茶园的山头道路泥泞不堪、杂草丛生、缺水缺电......但她面对困境,并未退缩,还亲自带领附近村民一起耕山打通了6公里的泥土路,开沟引水、搭建工房厂房,在原本荆棘遍地、人迹罕至的才子岩,开垦出了1000多亩茶园,种上了300多万株茶苗,“荒山”变成了“茶山”。
擦亮家乡茶品牌 抱团壮大茶产业
2010年冬的一场霜冻,使得她苦心经营的大面积茶苗被冻死。侯春梅吸取教训,不断改良技术,引进良种,茶园渐渐走上了正轨。现在,公司多个品牌被评为省级名牌、名优产品,家家发清凉山绿茶还被评为“梅州十大名茶”之一。但一枝独秀不是春,她希望通过自家茶园的辐射作用,提高整个清凉山茶叶品牌知名度,进一步促进梅江区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
清凉山茶茶色碧绿,色泽清亮,以“色绿、香郁、味醇”的特点而声名远扬,然而茶香也怕巷子深。侯春梅坦言,虽然清凉山绿茶在梅州久负盛名,但她在市场开拓初期却发现,珠三角的消费者中鲜有人知道清凉山茶叶,如何打开清凉山茶叶销路?打响品牌是关键。
为有效宣传推介梅江区茶叶产品,2016年,侯春梅和梅江区几家从事清凉山茶生产、销售的企业负责人成立了梅州市梅江区茶叶协会,并着手筹备梅江区清凉山茶地标的申请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18年,“梅江区清凉山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填补了梅江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空白。除此之外,侯春梅还专门在深圳开了一家茶艺馆,利用自己在深圳多年来积攒的人脉不断宣传清凉山茶的品质及有机茶、富硒茶的概念。她表示,通过持续不断擦亮“梅江区清凉山茶”的“金字招牌”,把零散小规模的制茶作坊、企业整合起来抱团发展,小山村的茶叶也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些年,她不仅打开了珠三角市场,更让清凉山茶产品远销至海内外,有机茶的年销量更是从刚开始的几千斤涨到现在的几万斤。
带领村民齐奔康 小茶叶变黄金叶
“我是感受过苦日子的人,知道穷的滋味,现在自己有能力,为何不建设家乡,让大家一起富起来呢?”流转荒山、开垦山地、种植茶苗、除草育苗……随着茶叶基地的建立,侯春梅在一步步实现创业致富梦想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自合作社成立后,便一直在社里务工的村民杨越告诉记者,以前他一直在外打散工,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加入合作社后,他的年收入增至四五万元。“我的老屋以前是个小泥房,侯老板叫我来工作后,第四年我就在村里建了个两层楼的新房子,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多。”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杨越忍不住跟记者分享他的喜悦。
像杨越一样在合作社上班的村民还有很多,每年采茶季,合作社还会扩招一些村民来基地采茶,一天补贴150元,村民都非常愿意来这里工作。慢慢地,这个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合作社社员也从最开始的21户,变成了如今的102户。该社自建有加工茶叶工厂以来,便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技能培训、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到公司基地上班、收购农户按标准种植采摘的茶鲜叶等多种方式,直接带动500多户农户种植茶树1600多亩,每户年增收1.3万元。
谈及合作社为何取名“家家发”的时候,侯春梅说:“其实这就是我的初心,希望家乡的茶叶能发展壮大,家家户户都能因茶叶而发家致富。下一步我们的基地将打造旅游、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着力朝着‘快乐的游客,幸福的茶农’的发展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