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广西传统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堡茶因其具有“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独特的槟榔香味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梧州市已有SC认证茶企8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2021年梧
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广西传统历史名茶,原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六堡茶因其具有“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独特的槟榔香味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据统计,梧州市已有SC认证茶企85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9家。2021年梧州市六堡茶产量2.5万吨,综合产值110亿元。截至2022年8月,梧州市茶园面积1.3万公顷,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7.64亿元,获评为“2021年中国茶叶最具发展力品牌”和“2022年中国茶叶最具传播力品牌”。但是,与普洱茶、安化黑茶产业相比,六堡茶产业在茶园面积、品牌价值、市场占有率方面仍有所不及。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关键在于提高品质,茶叶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开展茶叶气候品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气候变化对茶叶的生长,品质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国内外很多专家在茶叶与气候的关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WACHIRA等做了基因与气候环境互作对茶叶生长及产量、品质性状、农艺性状的研究;OWUOR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农业气候条件等相关因素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王彩等应用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茶叶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模型,由最小二乘法迭代运算得到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标准;邓梅等采用新化县国家气象站和部分区域、自动站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生化指标与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建立茶叶的气候品质综合评价体系;武强等基于气候适宜度理论以及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巴南银针茶叶产区茶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以及气候品质等级。但是国内外对于品质优良的六堡茶鲜叶气候品质研究还少有报道。
研究构建了六堡茶春茶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以2022年为例,探索评定了2022年梧州六堡茶鲜叶气候品质等级,文章为深入开展茶园气候条件与六堡茶品质的关系以及保障六堡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0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
研究六堡茶春茶品种均为六堡茶群体种。2022年3~4月分别在梧州市四个主要茶园(长洲区摩天茶园、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采摘六堡茶鲜叶样品,取样标准为一芽二叶,每次鲜叶不少于500 g。样品蒸汽固样并烘干后,委托国家茶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茶叶品质生化指标的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等。
气象资料为梧州市5个国家气象站和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22年的气象数据,资料站点完整度较好,少数区域自动气象站缺失的数据采取相邻站点数据代替。
2、主要方法
(1)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Experts Grading Method)是一种定量描述定性的方法,主要依据专家经验和决策者的意向,得出的结论是一种大致的程度值,可作为进一步分析参考的基础。通过匿名的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最终确定梧州六堡茶春茶鲜叶气候品质的评分方案。
(2)加权综合评价法
加权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各个具体指标对综合评价因子的影响程度,通过指标权重评定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综合评价值的计算与评价,将多项指标综合成一个能从总体上衡量产品系统相对优劣的单一评价值。加权综合评价的计算为:
02
结果与分析
1、梧州市六堡茶气候适宜性指标(X1)
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调查分析,根据茶树生长的气候环境要求,结合《梧州市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定及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气候适宜性指标使用2011~2021年5个国家气象站和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分别采用日平均气温10~22 ℃有效积温Σt(10
通过专家打分法,赋予Ⅰ级为100分,Ⅱ级为90分,Ⅲ级为80分。得到梧州市六堡茶气候适宜性指标分数图,如图1所示,梧州市六堡茶气候适宜性主要以Ⅰ级和Ⅱ级为主。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和长洲区摩天茶园位于六堡茶气候Ⅰ级,评分为100分;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位于Ⅱ级,评分为90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位于Ⅲ级,评分为80分。
2、2022年六堡茶鲜叶生育期气象指标(X2)
2022年六堡茶鲜叶生育期气象指标(X2)使用2021~2022年的四个六堡茶茶园相对应附近区域自动站的气象数据。包括生育期适宜条件指标(α)和主要气象灾害指标(β)两部分。
由于六堡茶鲜叶的取材主要是越冬芽春季萌发后采摘,采摘前1~3月的天气气候条件、气象要素直接影响茶叶品质和产量,通过实地调研咨询当地茶农,结合六堡茶专家学者的研究,六堡茶生育期适宜条件指标(α)采用采摘前1~3月干燥度α1,采摘前20天日平均气温为15~23 ℃的日数α2,采摘前10天温度日较差α3,采摘前10天>0.1 mm的雨日数α4。分别赋予0.25、0.25、0.25、0.25的权重(表2),得到生育期适宜条件指标(α):
赋予Ⅰ级为100分,Ⅱ级为90分,Ⅲ级为80分。根据根据公式(5)可知,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2022年生育期适宜条件指标评分为97.5分,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为95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87.5分,长洲区摩天茶园为85分。
主要气象灾害指标(β)采用春季干旱β1(2022年3月1日~4月30日),阴雨洪涝β2(2021年8月20日~10月10日),夏季高温伏旱β3(2021年7月1日~8月31日)。分别赋予0.50、0.35、0.15的权重(表3),得到主要气象灾害指标(β)。
梧州市的气象条件良好,2022年春季干旱和2021年秋季阴雨洪涝均没有发生,大部地区只出现重度的2021年夏季高温伏旱。赋予无灾害扣0分,轻度灾害扣10分,重度灾害扣20分。除了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主要气象灾害指标评分扣0分,其余三个茶园均扣2分。
2022年六堡茶鲜叶生育期气象指标评分: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为95.5分,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为95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87.5分,长洲区摩天茶园为85分。
3、六堡茶园生产管理指标(X3)
六堡茶园生产管理指标(X3)主要包括茶园标准化(γ)和2022年鲜叶理化指标含量(δ)两部分,分别赋予0.4和0.6的权重:
茶园标准化(γ)认定有机六堡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自治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或者获得有机评定的茶园,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的获评100分,如果茶园处于有机评定转换期,获评90分;茶园无任何认定或者是常规茶园,但是茶园管理良好,获评80分。经过实地调研可知,除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处于有机评定转换期外,其余三个茶园均为有机评定的茶园。
2022年鲜叶理化指标含量(δ)包括茶多酚、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茶多糖等,其中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占茶叶鲜重的70%以上,结合六堡茶专家学者的分析,分别赋予0.30、0.30、0.15、0.15、0.10的权重(表4)。得到六堡茶鲜叶茶样理化指标(δ):
四个茶园样本的检测报告显示: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的茶多酚含量(21.7%)和水浸出物含量(50.3%)最高,长洲区摩天茶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2.7%)和咖啡碱含量(4.8%)最高,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的可溶性茶多糖含量(1.4%)最高。
赋予鲜叶理化指标一级100分,二级90分,三级80分。根据公式(7)评分,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生产管理指标(X3)为96.7分,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为94.9分,长洲区摩天茶园为92.5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90.9分。
4、六堡茶气候品质评价
六堡茶气候品质评价指数主要由三大部分指标组成,第一部分为产地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X1),第二部分为当年茶叶生育期气象指标(X2),第三部分为经营主体生产管理(X3)。根据六堡茶气候品质模型
分别赋予三大部分指标0.30、0.50、0.20的权重,得到四个茶园的六堡茶气候品质评价指数评分(S): 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为96.84分,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为93.73分,长洲区摩天茶园为90.0分,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84.93分。
根据六堡茶气候品质评价等级划分(表5)可知,2022年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和长洲区摩天茶园为“优”,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良”。
03
结论
研究采用梧州市5个国家气象站和5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1~2022年的气象数据,四个六堡茶茶园2022年春茶的品质成分含量数据,构建了气候品质评价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研究2022年梧州六堡茶春茶鲜叶气候品质。依据气候品质评价指数模型,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2022年春茶鲜叶气候品质最高,评分为96.84分;梧州市中部的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长洲区摩天茶园次之,分别为93.73分和90分,位于梧州市南部的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则为84.93分。根据六堡茶气候品质等级划分,2022年苍梧县六堡镇哈口茶园气候品质等级为“特优”,藤县金鸡镇玖岭冲茶园和长洲区摩天茶园为“优”,岑溪市水汶镇石庙风景茶园为“良”。
研究中对六堡茶品质成分只有1年的检测数据,未来还需要继续积累相关资料,开展气候条件与品质成分形成的影响机理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提升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精准度。
作者简介:
12
叶瑜
广西梧州市人,硕士,梧州市气象局应用气象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科研工作,研究水稻、六堡茶、砂糖橘、菜瓜等农作物。主持或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主要负责农作物区划研究和应用服务工作;发表学术论文9篇。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