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上看,无量山几乎与其北面的哀牢山有着相同的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两山宛如一对孪生兄弟,逶迤绵亘于滇西大地。 青山万年,涵养众流,一溪一泉,汇成湍湍江河。在哀牢山的东面,是红河;在无量山的东面,是把边江,而两山两水,竟同流经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哀牢山与红河自北面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起程
从地图上看,无量山几乎与其北面的哀牢山有着相同的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两山宛如一对孪生兄弟,逶迤绵亘于滇西大地。
青山万年,涵养众流,一溪一泉,汇成湍湍江河。在哀牢山的东面,是红河;在无量山的东面,是把边江,而两山两水,竟同流经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哀牢山与红河自北面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起程,斜斜向东南行经南涧,在南涧境内,有乐秋河、南涧河等众流汇于红河源头巍山河,自此以下,始称礼社江;而无量山和把边江则直接起始于南涧境内,之后,以大体平行于哀牢山的方向向东南进入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境内,稍有不同的是,无量山自景东以下,山体一脉西向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方向延伸,总体渐成扇形。而在无量山的西面和南面,南涧分别隔黑惠江和澜沧江与临沧市的凤庆县、云县相望。自云县往下,澜沧江一路向南奔流,直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出境,千里涛声,掠过大半个苍茫滇西。
滔滔澜沧江及其万千支流,给这片大地带来丰沛水汽。历史以来,广阔的澜沧江流域,便是云南以及世界茶叶的重要原乡。在澜沧江南岸今凤庆县境内的小湾镇锦绣村海拔2245米的香竹箐,一株枝繁叶茂的栽培型古茶树,至今已有3200多年的树龄,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的栽培型古茶树。世代生息于这片土地的古百濮部落(又称蒲人,蒲蛮),以茶为饮,用茶入食,将茶作礼。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讨伐商纣。“武王伐纣,濮人会于孟津,献茶于武王。”在东晋常璩所撰的《华阳国志》中,茶,第一次见诸于汉文记载,乃为濮人献于武王。书中所称濮人,便是现今生活于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的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祖先,因为部族数众,是时的中原,又把这些民族合称为“百濮”。在广阔的澜沧江流域,几乎有山就有茶,有茶就有古百濮人的部落和村庄,在日出月落、鸡鸣犬吠里,古茶的清香世代萦回。
与小湾镇香竹箐的古茶树遥相对望,在澜沧江北岸的无量山上,自古亦有成片成林的古茶树生长。至唐南诏时期,无量山上已有了成规模的茶山,澜沧江流域适宜的纬度和气候,以及山高雾浓、土厚水丰的自然环境,成就茶树生长和种植的理想佳境。居住、生活在无量山上的彝族先民世代种茶饮茶,与茶相伴。唐代安南(今越南河内)经略使(军事长官)樊绰所撰的《蛮书》里,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银生城,即今普洱市景东县城所在,南诏曾置银生节度于此。银生城界诸山,应包括了今天普洱以及四面的众多古茶山。樊绰撰《蛮书》,原为大唐对南诏的战略所需,书中详细记载了云南自然、地理、城镇、交通、里程、物产,特别是对南诏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云南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作了翔实记述。书中所记“姜桂烹饮”的饮茶之法,至今在澜沧江流域的广大彝族地区仍有保留和传承。
在整个滇西茶业发展的历史上,明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明朝中期普洱茶入贡朝廷,京师之地,“士庶所用皆普茶”,至此,整个滇西的茶叶经济进入了鼎盛时期。清代,普洱茶继续入贡清室,并为皇室成员所宠爱。在从明至清、直至民国的数百年间,澜沧江流域的各处茶山面积不断扩大,茶叶成为当地各族百姓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在清代,整个无量山区的茶园面积已极具规模,每年所产干毛茶除本地加工之外,还运往勐海、易武等茶叶加工和集散中心制作成各种普洱紧压茶,销往境内外。
新世纪初年,几位外地茶商来到南涧无量山,为无量山良好的种茶环境所吸引,竟决意留在无量山上种茶、做茶。客商所建的茶厂名为华庆,以原有的无量山德安村茶场为基础,扩大种茶面积,改进茶叶制作。为了给茶树遮阴,茶场在茶园间插种了上万株云南冬樱。数年后,于每年11月底至12月初美丽绽放的漫山冬樱,竟意外成了无量山间的一道盛景,引得无数游客竞相前来,沐浴这澜沧江北岸早来的春风。
华庆茶厂生产的乌龙茶">高山乌龙茶,茶汤清澈,香气清纯,滋味甘醇浓厚。赏樱的人们走累了,便要到茶厂里喝杯乌龙茶,于唇齿之间,细品无量山水和云雾的清气,体味专为无量而留下来的做茶人的清心。在无量山西麓的南涧县公郎镇,已经70多岁的茶人李正林种茶、做茶数十年,开创了罗伯克茶厂,研制推出著名的罗伯克系列绿茶。在罗伯克茶厂老院子的照壁上,书有这样一幅对联: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横批写在镶嵌于照壁正中的一面大理石圆壁上:人茶合一。平常文字,写出创业艰辛,生活哲理。李正林艰苦创业数十年,带领乡人们种茶致富,办学修路,热心公益,获得过“云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