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一位茶叶宗师的练成

茶叶新闻

——《玉露宗师》创作随记旬月的时光,让我陪伴着老师杨胜伟先生的传记从起笔到完结,虽然传记的内容远远不够完善,也无法全面记述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但算是一个纲要性记述,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不过让我感慨的就是,一个从咸丰杨柳池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经过甲子时光的不懈努力,在专注与专情中,终于将一种古

一位茶叶宗师的练成

——《玉露宗师》创作随记

旬月的时光,让我陪伴着老师杨胜伟先生的传记从起笔到完结,虽然传记的内容远远不够完善,也无法全面记述先生丰富多彩的人生,但算是一个纲要性记述,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不过让我感慨的就是,一个从咸丰杨柳池走出来的农民儿子,经过甲子时光的不懈努力,在专注与专情中,终于将一种古法传承的制茶技艺,通过自己不停的摸索与实践,总结和创新出了完整的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其胸怀与情怀。

  

相对如今的浮躁与喧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制度还刚从建国到完成转换,处于经济建设的初级阶段,而对于茶的技艺表达,更是无法用今天的纷繁驳杂来比较。

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人,却爱上了茶,并把它作为了终身事业和职业。在接触恩施玉露的传统技艺后,更是认定了它,而且还成为了他追寻茶的最终理想。尤其是在完成茶学的学习以及西湖龙井的手工技艺后,他立志要把家乡的茶推到西湖龙井的高度,用其制作技艺去实现恩施玉露的复兴。

而当他四年后重新回到这片土地和他执教的学校,他便沉入了这支恩施玉露中,从1963年到1972年的十个年头中,他用了近一轮的生肖纪年,完成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理论表达。

十年磨一剑,这就是先生将最珍贵的青春时光,都专注在了恩施玉露的制作技艺中,并把原来民间所传承的古法,通过生化分析和理化总结,形成了专业的、理论性的阐述。从技术到学术的转变,使得恩施玉露有了科学的阐释,从而也奠定了作为一支古法传承的蒸青绿茶,有了专业的学术概念,并能够从制茶人的手中呈现在书本之上。

《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明确了制作好的恩施玉露所必须的“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七道工序,这是恩施玉露历史上对其制作技艺首次进行系统记录、归纳整理和修正完善。

而在1974年,由先生担任主笔之一的《茶叶生产与初制》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其中的“玉露茶初制”是先生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实践经验,在1972年的总结性基础上撰写而成,它是历史上关于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第一篇系统性总结,至此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操作技术规程初步确立并公之于世,从而使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由传统的“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教”个体传艺方式,发展到理论与实践相合、科学规范的现代教学模式。

书中“玉露茶的初制”部分,先生对恩施玉露从鲜叶采摘开始的整套传统制作技艺做了详细介绍,首次阐释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各工序工艺在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现代科学原理,并以此为基础对各工序工艺涉及到的温度、时间等核心工艺参数做出明确的定量要求。同时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概括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七道工序,首次将“整形上光”分为两个阶段,首次提出“搂、端、搓、扎”四大手法。这是恩施玉露历史上第一次将其制作工艺和操作规程,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经过长时间比较系统的研究、实践验证后进行调整、修正、完善并明文确定下来,该章节也是恩施玉露历史上第一次以正式出版物的纸质文献资料形式对其整体制作工艺和操作规程进行明确阐释。

  

1982年,又是一个十年,先生对“玉露茶初制”再一次进行修订和完善,后续被收编入陆启清编著的《湖北茗茶》及其他多部茶学著作和教材。而这次修订不仅是恩施玉露从传统制作技艺走向工业文明下的机械加工基础,更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艺教材化的专业性修正。

到了2002年,恩施玉露面对工业文明的机械加工,系统化和标准化再次成为重要课题。先生根据在四十多年时间里持续学习、教学、科研和亲自制茶实践的经历经验,总结并确定了恩施玉露“稳、适、并、顺、高、小、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蒸、扇、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进一步深化了“搂、端、搓、扎”四大手法的阐释,完善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蒸青、扇凉、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拣选”七道工序及其运用。为当代恩施玉露茶的制作奠定理论基础、创立其工艺规程和操作规范,它是历史上关于恩施玉露传统制法的第一次成体系总结。

又经过几年努力,2006年,耄耋之年的先生以其创立恩施玉露传统制作理论、工艺规程、操作规范为基础,主持完成了《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该研究将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无参数要求的、笼统的、定性的“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工序的简陋机械或半机械化单机作业,推进到有明确参数要求的、精确定量控制的机组作业,从而奠定了恩施玉露现代化、工业化、规模化和自动化生产的基础。次年四月,《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被湖北省科技厅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

2015年3月,凝聚了先生近六十年心血的代表性专著《恩施玉露》,由中国农业公开出版发行,2021年又进行了再版。书中先生对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生物化学、力学等科学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此为依据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和“偶数法则”概念,系统地总结了操作技术。同时书中明确指出:“恩施玉露”制作要把住“鲜叶采管”和“及时快速加工”两大环节;熟练掌握“搂、端、搓、扎”四大基本手法;紧扣“蒸、搧、抖、揉、铲、整”六大核心技术;谨记“冷热分明,正点投叶”八字要诀;“鲜叶摊放、蒸汽杀青、搧干水汽、炒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焙火提香、拣选”九道工序;“稳、适、并、顺、高、小、转、轻、紧、不”十大技术要领,从而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改变了“口诀式”授徒方式,转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群体传艺方式。

六十年辛苦付出,一生的坚持,才有了恩施玉露的复兴与发展,并成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世界非遗的内容之一。除了对恩施玉露蒸青绿茶的理论建立和工业化进程做出的贡献,先生更是于1980年编写了《红茶初制》的内部教材,并于退休以后、七十多岁高龄开始对恩施州的所有传统名茶进行了踏勘,并完成了《巴东真香茗》《容美贡茶》《咸丰唐崖茶》等学术文章,发表于茶叶类期刊,为恩施硒茶的品类建设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做出了巨大贡献。

每想到先生年届杖朝,还奔走在山野田垄和各茶区企业,能够一生致力于恩施茶叶的学术建立和技艺完善,能够将传承于民间的古法技艺与实践结合,并将散落在民间的古法制茶技艺进行收集整理并进行理论完善,厥功至伟。

从一个走进农校的茶学学子,成长为恩施玉露的一代宗师,先生可谓夜以继日,躬耕不息,付出甚多。而对于他,却还是喜欢称自己为茗翁,就是爱茶的老人,可见在先生的心底,那杯茶汤无法勾勒的年轮,伴随年华老去,让他更加虚怀若谷,功成不居。

  

来源:茶徒说茶 何泽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