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朵茶叶网,让您更懂茶【侵权删除】

设置首页|添加收藏|保存桌面|网站地图xml|Tags标签

茶香飘四方 叶小产业大 惠州多措并举发展特色茶产业

茶叶新闻

惠州茶历史悠久,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流香于今。惠州本地人种茶、做茶、饮茶,与茶结缘甚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记述:“岭外惟惠人喜斗茶。” 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第一大省。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凭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大湾区巨大的茶叶消费需求,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开展茶树种源保护和繁育、

茶香飘四方 叶小产业大 惠州多措并举发展特色茶产业

惠州茶历史悠久,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流香于今。

惠州本地人种茶、做茶、饮茶,与茶结缘甚深。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记述:“岭外惟惠人喜斗茶。”

广东是全国茶叶消费第一大省。惠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凭借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大湾区巨大的茶叶消费需求,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开展茶树种源保护和繁育、建设生态智慧茶园基地、提高茶叶标准化加工工艺、探索“茶旅融合”组建产业联盟……南都记者日前走访惠州市部分大型茶叶生产基地获悉,近年来惠州市茶叶产业在种植规模、产量和单价快速提升的带动下,茶叶产值有较大幅度提升,各基地正在强化科技支撑,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为了让茶叶成为富民大产业,惠州市政协和农业农村服务部门在特色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加工工艺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标准的制定、品牌打造等方面多措并举,有力推动惠州茶产业以生态、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高质量发展。

A

优势

茶产业已成规模性特色农业产业

据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惠州茶叶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1.18万亩增长至2021年的6.07万亩,产值由0.2亿元增长至8.26亿元,茶产业上升态势明显,正成为惠州市规模性特色农业产业。

地处珠三角的惠州,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山地资源,北部山地居多,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台地,山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非常适宜茶叶种植。

  

在茶树种质资源方面,惠州茶叶主产县(区)均有独具本土特色的茶树品种,如龙门县的野生毛茶(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的一种天然无咖啡碱的珍稀茶叶资源)、惠东仙人茶、博罗柏塘山茶和惠阳桔塱茶,还有传说由葛洪亲手栽种且具有“神奇”药用价值的千年古茶酥醪茶,全国稀有的小叶种紫芽茶,以及从武夷山成功南迁并两次获得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的惠州岩茶。

B

问题

茶叶种植面积偏少单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1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只占全省的4.53%,排名第7位。按全市土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计算,茶叶种植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为0.36%。

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偏少,茶叶种植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不高。在单产上看,2021年惠州茶园平均亩产为75.3斤,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7斤)。

尽管近年来惠州大力推广茶树良种化、生产标准化,但就目前而言,茶叶生产的良种化程度仍不高,茶园管理较为粗放,机械化水平低,导致茶叶产量不高,单产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茶产业价值链延伸不足产业附加值不高

鲜茶叶是茶产业中的第一产业,成本高、利润低;茶饮料是第二产业,成本较低、利润高、科技含量高;以茶为主题的服务业(比如茶文化、茶旅游等)是第三产业,成本低、利润高。目前,惠州茶叶产业链条短,仍以初制茶和手工制茶为主,传统模式茶叶产品价格提升空间有限。以茶为主题的研学、茶旅融合等高附加值产业业态还未有形成,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日化品等深加工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数量不足,区域公共品牌缺失

2021年惠州茶产业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中小茶企居多,多数为分散经营,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产量偏低,效益不高,产业链协作能力缺失。

同时,因不同县域种植茶树品种和加工工艺不同,惠州“县域茶”特色鲜明,品牌带动力仅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品牌合力,“惠州茶”知名度不高。比如,柏塘山茶在博罗乃至全市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走出惠州,知道的人却很少。

2021年全市茶叶线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不到0.5%,这也能看出“惠州茶”的市场影响力还很欠缺。茶叶龙头企业品牌竞争力弱,重注册、轻运营,缺乏营销创新支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茶文化创意不足。

  

高标准生态茶园建设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截至2021年,惠州市生态茶园认定面积1000亩和企业数量3家,远低于河源、梅州和清远。在“茶科技”上,企业加工设备落后,全市茶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只有2条,1000平米标准化加工厂房2间,因产学研合作不足,并没有起到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茶产业相关技能人才缺乏,全市有茶产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但乡村专家、乡村工匠仅106人,占比不到0.5%。

融资难、用地难、销售难茶叶企业面临“三难”

茶叶生产企业“三难”问题突出。一是融资难。调研中,不少茶企反映,按照目前惠州金融机构有关规定,茶园及其设施设备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抵押贷款。据了解,清远、潮州通过金融机构推出“红茶e贷”“茶叶e贷”“茶都e贷”等专属信贷。

二是用地难。主要体现在加工厂房用地难、配套建设难问题上。现有的加工厂房和加工设备与产能不相匹配,厂房扩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茶叶种植基地一般在偏远的林地,需要进行用地变更,审批难度较大。

三是销售难。目前惠州茶叶销售渠道较为单一,仍以自产自销的传统线下销售模式为主,线上销售短板明显,2021年全市茶叶线上销售1085万元,仅占全市销售总额的0.48%。

C

措施

拟建立“惠州茗茶”公共品牌

为了让茶叶成就富民大产业,惠州市政协和农业农村服务部门在特色茶叶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加工工艺提升、示范基地建设、规划与标准的制定、品牌打造等方面多措并举,有力推动惠州茶产业以生态、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形态高质量发展。

近期出台的《惠州市关于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其中提到要引导茶叶等特色产业做精做优,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

根据惠州茶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调研后建议,在全市建立“惠州茗茶”公共品牌,并在各主产县(区)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区域品牌。同时,组建茶产业联盟,建立公共品牌标准体系,制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宣传推介。

科技赋能成立茶产业专班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茶产业工作专班成立,通过强化组织领导,更好地服务全市茶产业发展。

根据计划,惠州茶产业工作专班将为全市茶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部门协调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专班还将协调相关职能部门,承接实施茶产业发展有关项目,组织开展茶叶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编制惠州茶叶生产技术标准,协助健全完善惠州茶叶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管理,用科技赋能特色优势茶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惠州茶产业提质升档。

打造茶旅融合精品路线

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议,坚持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做活茶旅文章,加快发展茶乡旅游、茶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一批以茶为载体的主题公园、茶旅特色小镇、茶主题民宿(酒店),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最美茶乡和茶旅融合精品路线。

  

“建立和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引导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以优先聘用当地村民为公司员工、委托农民合作社管理茶园、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联农带农,增加茶农收益。”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称,采用“订单农业+保底收购”“企业+农户”等运作方式,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户走“一茶一品”发展路子。

“数读”惠州茶产业

2016—2021年,惠州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以年均82.77%、66.72%的增速快速增长,2021年分别达6.01万亩、2285吨,产值达8.26亿元。

2021年全市共有茶叶生产经营主体299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从业人员24850人,全市茶叶销售额达22.83亿元。2022年惠州市茶叶出口额为400万元,实现茶叶出口“零的突破”,惠州茶产业向上向好发展势头逐步显现。

县域分布

除大亚湾外,其他县(区)均有茶叶种植。其中,博罗县和惠东县是茶叶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

2021年博罗县茶叶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分别为3.26万亩、1480吨和5.33亿元,惠东县为2.35万亩,603吨和2.19亿元。两县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之和分别占全市的92.49%、91.16%和91.03%。2021年博罗县和惠东县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分别为84家、162家,两县之和是全市的82.27%。

茶农收入

茶叶一次栽种,春、夏、秋季可永久性采摘,投入产出比大,而且不抢占耕地,具有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强等特点,种植收益较好,农民种植积极性较高。比如,柏塘山茶市场价格在200—300元/斤,一般茶农家庭种植5—10亩,年收入可达10—20万元。

南昆山毛茶

摸排野生茶树资源探索“茶旅融合”

惠州南昆山素有“北回归线绿洲”“植物资源王国”美誉,这里竹林成海,鸟鸣山间,草木吐翠,溪流潺潺,俨然世外桃源。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在南昆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宝库中,蕴藏着一种野生茶树品种,当地人称之为“毛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首次在南昆山上发现这种新茶树,属世界上其他国家尚未发现的一种珍稀茶叶资源。2021年9月,南昆山毛茶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和2021年10月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毛茶种植是当前南昆山生态旅游区重点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今年发布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南昆山毛茶以野生为主,产于南昆山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中,主要有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农业农村综合服务部门大力推广仿野栽培,实现了南昆山毛茶的规模化种植,并辐射周边的龙潭镇、地派镇、永汉镇等,目前全县毛茶种植面积已达4000多亩,茶农120多家。2019年,龙门县毛茶协会成立,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积极组织茶农规范种植毛茶,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林下经济。

今年5月,南昆山毛茶文化体验营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这是南昆山毛茶种植产业探索推动“茶旅融合”模式后取得的又一成果。

  

南都记者近日在现场看到,南昆山毛茶文化体验营建筑融于原始森林之中,户外建有“毛茶文化”长廊、主题雕塑等,是南昆山毛茶文化展示、推介、品鉴、销售等的核心场所。

“我们以茶带旅、以旅促茶,加强对古茶树的保护,提高南昆山毛茶的品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南昆山毛茶。”据龙门县毛茶协会会长、南昆山云尖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伟良介绍,南昆山毛茶文化体验营内现有500多亩毛茶示范推广基地,目前已衍生出研学交流、加工体验、茶旅休闲等互动式新业态。接下来,该协会将继续以市场为动力,不断探索既能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张伟良说,南昆山人喜饮南昆山毛茶,寿星众多,此茶由此得名“百岁茶”。据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鉴定,南昆山毛茶生物碱的组成由3%~6%的可可碱代替了3%~5%的咖啡碱,不论晚上何时饮用,都不会影响睡眠,并具有清热解毒、清血脂、稳血压、降血糖等功效,常饮有益健康。

“毛茶产业是南昆山三产融合的代表,在大家的合力推动管理下,取得了不错成绩。我们将讲好毛茶故事,聚力打造好毛茶产业,擦亮茶旅融合发展品牌。”据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党委书记谭炳阳介绍,目前,南昆山毛茶产业已经形成集种苗繁育、茶树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茶旅休闲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是当地重点发展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龙门县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毛茶产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五年规划的“一十百千万”工程,大力打造毛茶品牌,积极拓展市场,将毛茶产业做成富农产业。为进一步推动毛茶产业发展,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积极组织茶农规范种植,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种植模式,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通过举办毛茶文化节,吸引众多游客到南昆山品尝和选购毛茶;全面启动南昆山毛茶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工作,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南昆山毛茶)。

  

2022年,惠州市政协将“惠州市特色茶(毛茶、岩茶)产业发展”项目列为提案资金项目,委托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普查挖掘出百年毛茶老茶树104棵,并利用种子播种、扦插、嫁接等繁育方式开展了毛茶的繁育育种研究。

“南昆山毛茶野生存量少,人工栽培难度大,产量低,如果仍使用传统经验进行栽培,插种非常困难。”惠州市政协委员单泽林提案《关于建设南昆山毛茶种质资源库的建议》提出,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茶园生物群落结构,维持茶园生态平衡,并对茶树引进高新的栽培技术,提高插种的存活率等。

柏塘山茶

打造智慧茶园以特色产业为导向全链条发力

柏塘镇是惠州市最大的山茶种植镇。

走进柏塘,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的茶园,茶香芬芳四溢。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茶产业)示范村镇和“广东省十大茶乡”,目前柏塘镇拥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57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茶产业产值达6亿多元。

  

柏塘山茶历史悠久。据文献资料记载,罗浮茶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柏塘山茶作为罗浮茶的代表,早在宋朝时期就被列为名茶,现如今更是被评为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据考证,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晋,敦煌人单道开在罗浮山修行炼仙,“时复饮茶苏一二升”。《广东通志》卷五十二《物产志·茶》曾高度评价称:“茶,罗浮产者佳”。苏东坡等名家也纷纷为罗浮山茶“代言”,咏赞不绝。

因为生长在灵气十足的罗浮山下,受岭南道教文化影响,柏塘山茶还被赋予了罗浮道茶的美誉。近年来,当地结合茶文化旅游、文旅民俗等活动,加强对茶文化宣传和推广,多次举办柏塘山茶文化节、茶艺职业技能竞赛,通过茶艺表演、民间斗茶等极具代表性的柏塘山茶文化展示,吸引众多游客。据不完全统计,柏塘镇依托茶叶相关产业,全年接待游客人数逾30万人次。

  

柏塘镇共有36个行政村,村村都种植山茶。目前,该镇已有13个村获评为省级“一村品”茶叶专业村,拥有涉茶类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同时,培育了“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获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博罗县柏塘镇三棵松高山茶专业合作社”“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和惠州市柏塘镇山茶王茶叶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茶叶,先后入选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评选的“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

据柏塘镇委书记陈湘介绍,该镇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了柏塘山茶文化馆、茶产业“三产融合”体验馆,打造了茶旅主题街区、万亩茶园等热门旅游路线,开展以民宿、农家乐、茶叶品鉴、茶俗体验、茶艺观赏等为主题的休闲活动。

南都记者日前现场走访了解到,柏塘万亩茶园项目范围包含罗塘村、洋景村、水陂村,目前已连片种植了约5000多亩茶树,建设有1.5公里茶园栈道、凉亭和观光平台等,每年吸引约6万游客到此打卡。

  

柏塘镇在成功创建惠州市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基础上,以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推动建设投资3.66亿元的省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首家茶文旅大型综合体,并持续深化“互联网+茶产业”模式,以抖音直播、线上跨境电商、线下展会等方式推动柏塘山茶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当前,柏塘镇已与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经销商对接,并已成功将春茶销往海外。

柏塘山茶作为惠州特色农产品,随着质量和品牌不断提升,柏塘山茶特别是高端茶供不应求,价格也逐年攀升。2022年,毛茶均价180元/斤,中等柏塘山茶价格在500元/斤。此外,柏塘稀有品种小叶紫芽茶因口感、品质兼优而受到广大茶友追捧,高端的小叶种紫芽茶每斤售价均在千元以上。

近年来,当地以特色产业为导向全链条发力,制定了育苗、种植、加工等统一标准,有效提升茶青产量,并引导茶企、茶农进行茶产品研发,陆续生产了茶叶面、茶叶饼、茶叶粄、茶叶腊肉、茶果冻、茶叶抱枕等茶衍生产品,特别是新式饮品定制柏山源品口味袋泡茶广受市场青睐。其中,茶香腊味、茶叶月饼、茶香牛肉丸、茶味凉果等茶衍生品产值超2700万元。茶产业的兴旺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益,2022年,当地茶农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3.795万元,同比增长42%。

  

在惠州市政协的支持指导下,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在2021年主导成立了惠州市柏塘山茶研究院,并通过编制技术规程、建设种苗繁育培育基地、打造生态智慧茶园、培育专业人才等综合措施,有效促进了柏塘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由于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柏塘山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上产业链的不断开发和延伸,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

“示范茶园自动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有机肥施用、自动化加工等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实现茶园智能化管理,有效节省了人工成本。”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示范基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系列先进种植和加工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事信息化、水肥智能化、加工自动化,使茶叶生产变得智能高效、生态环保,达到了节本增效、增产增收的目的。

“生态茶园建好后有利于示范带动其他茶农,推动柏塘山茶标准化发展。”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社长卢天福说。该基地可实时监测茶园光照、雨量、风向、风速,土壤墒情、pH值、温度、电导率,茶叶温度、含水量等各项理化数据和茶园病虫情况,物联网采集监测数据,智慧茶园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精准控制数字化模型,让农户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了解茶园的各项参数、分析茶园情况。

  

全国稀有品种柏塘小叶紫芽茶

今年5月,柏塘山茶代表惠州共组织了11家特色茶叶企业组团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展会期间,展示了柏塘近年来联农带农富农成果的46种质优多元茶品,前来咨询了解的采购商络绎不绝。特别是粤柏富品牌的全国稀有品种柏塘小叶紫芽茶,因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所载,“茶,紫者上,绿者次”,同时其花青素含量为一般绿茶的50至100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等效果,被广大茶友赞誉为“茶圣首推,绿茶之王”。

惠州岩茶

石头山种出“茶中新贵”72万亩山地适合种植

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茶中贵族、茶中极品。一直以来,因为对自然环境要求较高,岩茶主要在福建武夷山一带种植。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云:“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据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刘宗超介绍,惠东白盆珠一带的丹霞地貌山地为“烂石”“栎壤”相结合,含各种微量元素,适宜种植上等茶,“岩茶必须是种植在丹霞地貌的岩凹、石缝上,惠东莲花山脉一带也是丹霞地貌,而且气候、土壤、水质条件都与武夷山相似,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很好,是岩茶南移的上选之地。”

  

日前,惠州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惠州岩茶种植基地和加工厂、规划范围内可种植惠州岩茶的丹霞地貌山地丘陵进行了考察,制定发布了《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评审专家组组长、原农业部国际交流司司长冯玉林表示,惠州突破地域限制,代表了茶叶产业从传统认知飞跃到了科学认知。惠州岩茶具有与英德红茶、凤凰单枞形成广东名茶三足鼎立的潜在实力。

“惠州自然气候优越,岩茶产业发展具有先天优势。”惠州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种子部部长单泽林表示,武夷岩茶历史悠久,从业群体庞大,人才技术雄厚,相比之下,作为后起之秀的惠州,丹霞地貌大多为平缓地形,易于机械化、规模化管理,并拥有西枝江等丰沛的水源作为种植保障,具有弯道超车的潜力。

根据调研,在惠东、博罗等地可作为岩茶发展条件的丹霞地貌红层黄砾壤分布广泛,拥有丹霞地貌235万亩,其中72万亩适合种植岩茶。单泽林同时指出,地处北回归线的惠州,日照充足、生长期长,几乎无霜冻灾害,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除春茶外,还可以采收二春和夏秋茶,一年最多可连采五茬茶青,优势显著。

2011年,由杨天送创办的惠州市碧水莲山生态茶业有限公司,成功将“茶中贵族”岩茶迁种至惠州白盆珠水库附近原本荒废的“石头山”。经过四年的试验种植,岩茶移栽成功,茶叶各种指标符合相关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超过武夷岩茶。由该企业种植并选送参赛的“白盆珠牌”惠州岩茶在2014年第11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和2016年第13届中国国际博览会名优茶评选中荣获金奖。

  

杨天送租下村民荒废的“石头山”,种植岩茶,起初受到不少村民的质疑。但当他以均价800—1000元/斤(成品茶叶),最高价达11800元/斤的价格进行销售之后,吸引来很多农户跟进种植。“岩茶可以说是茶叶中最高档的一种,经济效益很好。”杨天送说,惠州岩茶年均亩产值2.5万元以上,除去2000多元的成本,也有2.2万元的净收入,是普通山茶的2倍以上。该企业实施基地+农户模式,直接带动了附近三个镇的农户,让山区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广东是茶叶的主销地,岩茶与潮州凤凰单丛同属乌龙茶,凤凰单丛贵在花香,而岩茶则贵在岩韵,花香岩韵香甘互补,是茶叶消费升级换代的首选品类。坐拥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惠州岩茶市场规模上百亿元。”《惠州岩茶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短期至2027年惠州计划种植岩茶5万亩、中期规划2032年种植惠州岩茶10万亩,长期规划20年内(至2043年)种植惠州岩茶30万亩。

惠州市政协通过实施提案办理专项资金项目,制定并发布《惠州岩茶》《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等标准体系。

“在惠州市政协支持下,这些标准出台是岩茶南迁的创新成果,对惠州岩茶知名度有了大的提升。”惠州市岩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严炳鹏说,希望把惠州岩茶打造成惠州独特的品牌,做成惠州人的优秀手信,争取把岩茶打造成未来在全国形成武夷岩茶、惠州岩茶“双龙戏珠”的新业态。

  

近期召开的惠州市政协提案资金项目“惠州市特色茶(毛茶、岩茶)产业发展”总结会强调,要做好提案办理成果的后续巩固工作,抓好办理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真正起到可示范、可牵引、可撬动的作用,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把岩茶打造成为惠州茶叶新名片,大有可为。”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航宏表示,该中心将继续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桥梁纽带支撑作用,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以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从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不断强化科技赋能、人才培养,推动惠州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都市报APP 惠州大件事,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咨询反馈
扫码联系

加我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