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制好的2020年第一锅七舍白龙山龙井 2018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44.6万亩,投产面积28.1万亩,茶叶总产量1.52万吨,产值10.01亿元;茶业从业人
炒制好的2020年第一锅七舍白龙山龙井
2018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44.6万亩,投产面积28.1万亩,茶叶总产量1.52万吨,产值10.01亿元;茶业从业人员14.33万人,其中贫困人数2.24万人,已脱贫人数0.726万人,按每人增收1174元计算,茶农增收约1.68亿元。
2019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50.01万亩,投产面积29.9万亩,茶叶产量1.7万吨,产值16.31亿元;培育新型茶叶经营主体607家,茶叶种植大户872户。
2020年截至8月底,黔西南州茶叶种植面积51.6万亩,投产面积达29.6万亩。
国庆过后,黔西南各地茶山上的树叶用一个夏天的酝酿换取“唱主角”的时机,开启秋茶采收高峰,迎来茶客旅游热情。小小的茶叶不仅养活养富一方百姓,还展示本土地区茶品牌整合的进展和成就,更见证了黔西南州的脱贫奔康路。
留客秋茶苦,醺人社酒浑。1854年成书的《兴义府志》记载:“苦茶,全郡皆产,味极苦。”彼时,黔西南是历史上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自古以来就是生长茶树的沃土,神秘夜郎国故地兴义府更是全郡皆产苦茶。时至如今,兴义七舍镇仍然是260余株四球古茶树蓬勃生长的主要所在地之一。
行走在七舍镇革上村纸厂组,田间地头的茶香气息扑面而来,无需化肥农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百余株百年以上古茶树吐露的气息,是随处可见老百姓自行培育的茶苗,一方水土一方茶,加强地方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选育一批具有高质量七舍古茶树地方优良品种扩繁,建立良种育苗基地,让这个穿越百年的古老植物继续散发蓬勃生机。
“从我爷爷辈开始就有茶树了,我记事以来,一年四季吃的茶全靠家里的古茶树,都是做成茶膏茶饼常年吃。”78岁的李贞友是纸厂组曾经的老组长,和很多当地人一样,对茶叶的认知和重视,也随着当地的宣传与科普慢慢成长起来。
“七舍的古茶树有800年以上的历史,当地老百姓也一直保护和管理,把它当作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产业来发展。”七舍镇副镇长陈大友20年前参加工作之初就一直与茶打交道,对七舍的古茶树有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目前茶青价格已经卖到了500百块钱一斤了,还供不应求,以这个产业来带动七舍镇的乡村振兴,来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大家的收入,把古茶树打造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独有品种和品牌。”
兴义市是贵州省43个重点产茶县之一,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8万亩,主要分布在11个乡镇(街道),涉茶农户7328户30229人,目前兴义市共有古茶树2962株,其中有乔木型大叶种茶树562株、灌木型中小叶种茶树2400余株丛,目前保护性开发工作正在进一步开展中。
坚守着祖先留下来的这块沃土,近年来,黔西南州将茶产业作为“十大”农业特色产业之一重点发展,严把质量关,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全力以赴推进茶产业规模化、集团化、标准化、品牌化、一体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将茶产业打造成为百亿级产业,做优做大做强,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加快黔西南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步伐。
自2019年起,黔西南州新增种植的茶叶均按照高效优质生态茶园标准建设,执行严格的农残标准,以提高全州茶产业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化程度。同时结合国土绿化、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治理、城镇园林绿化等工程的实施,在适宜发展茶叶的区域,优先种植生态茶,推进生态建设与茶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千亩以上茶园景区化建设。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黔西南州作为世界唯一的古茶籽化石发掘地,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作为著名的“古茶树之乡”,黔西南州对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在稳步提升“普安红”“普安明前茶”“晴隆碧螺春”“四球古树茶”“望谟八步古茶”等名优茶品牌内核之后,持续推进茶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举措,引领黔西南州经济发展,并着力创新打响“七舍毛尖”“新桥绿茶”“贞丰娘娘茶”“兴仁白茶”“兴仁龙角茶”等产品,形成了集旅游、茶文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亮点产业,助推脱贫增收。
2018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44.6万亩,投产面积28.1万亩,茶叶总产量1.52万吨,产值10.01亿元;茶业从业人员14.33万人,其中贫困人数2.24万人,已脱贫人数0.726万人,按每人增收1174元计算,茶农增收约1.68亿元。
2019年,黔西南州茶园种植总面积50.01万亩,投产面积29.9万亩,茶叶产量1.7万吨,产值16.31亿元;培育新型茶叶经营主体607家,茶叶种植大户872户,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4家、州级龙头企业37家,通过“SC”认证企业36家,“IS”认证4家,获得对外贸易营业资格3家。省内营销点296个,省外营销点228个。
截至2020年8月底,黔西南州茶叶种植面积51.6万亩,投产面积29.6万亩。当前,黔西南州围绕普纳山、云头大山、白龙山、龙头大山、八步山等适宜发展茶产业的重点区域,实施规模化布局,从2021年至2025年,即“十四五”期间,该州规划新增优质茶园面积20万亩,茶园种植面积达70万亩。
深山藏古韵,茶香飘四方。在安龙县洒雨镇下龙村,蓝天白云掩映着一片青翠的茶园,茶农王华金正在为茶园除草,忙碌而有序:“干茶叶比茶青容易保管,我们都是加工之后才销售,今年上半年卖了400多斤,毛收入有十多万元。”
为了提高效益,王华金除了种植20多亩白茶,还在村里建起小型茶叶加工作坊,领到国家发放的农机加工机械补贴后,他购置了茶叶烘焙机、扁茶机、揉撵机等加工设备,如今他的技术是样样精通,凭着自己的勤劳,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下龙村是安龙县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是典型的深石山区,海拔高低悬殊,无大规模成片土地,这里的村民一直以来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然而不利的条件却让这里成了茶叶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采摘的茶叶内含物质更为丰富,加工出来的茶经得住多番冲泡,喝起来茶汤层次分明,口感均衡,备受外地茶商青睐。
2018年,下龙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下龙村实现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如今下龙村继续发展安吉白茶、黄金芽、奶白茶等优质品种进行栽种并发展茶叶加工,希望通过发展茶产业,让乡亲们持续稳定增收。
下龙村脱贫致富的背后,是黔西南州在利好政策的鼓励下,一心一意地全力出击,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发展干出的实效。
接下来,黔西南州将借助区域现有品牌优势,以“普安红”“万峰绿”“八步紫茶”等为品牌引领,在晴隆、普安重点打造高山优质茶叶示范带,在兴义、兴仁、贞丰、安龙打造绿色高效茶叶示范带,在望谟打造特色有机茶叶示范基地。结合黔西南州茶叶“古”“早”“特”等优势,做强早春茶,做大夏秋茶,做特新型茶,促进产销衔接,通过发展订单茶叶、搭建产销平台、培育新兴业态,努力拓宽销售渠道,切实提高茶产品的销售额度,带动更多当地老百姓就业增收,开创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新格局。
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纸厂组五球古茶树茶籽
晴隆:守好世界唯一茶籽化石 续写高山茶新历史
40年前,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贵州省晴隆县碧痕镇的云头大山里,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唯一的茶籽化石,为世界茶源地的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证据。
40年后,晴隆县努力耕耘,将小茶叶打造成为大产业,通过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帮助农户,尤其是贫困户,通过“国有龙头企业+集群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增收,以3000吨精制厂为龙头,以14条初制加工生产线为纽带,带动全县13.2万亩茶叶发展,已经形成“一核多点带多面”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并以此辐射带动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切实将“生态绿叶”变身为兴农惠农强农的“致富金叶”。
40年间,晴隆县努力打造黔茶体系的品牌,成功创建区域品牌“晴隆绿茶”“贵隆小兰花”“扁形茶”等名优产品,并先后取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认证”。今年以来,晴隆县干茶产量可达6600吨(春茶600吨,夏秋茶6000吨),年产值3.6亿元,亩产值在5300元以上,带动务工就业120万人次,辐射带动农户2.2万户8.6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80户2.62万人),户均增收1.63万元,足见晴隆茶产业的振兴。
目前,全县有茶园13.2万亩,投产茶园6.7万亩,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1100亩,预计2021年达到20万亩规模,形成“10个万亩茶叶乡镇、20个3000亩以上茶叶专业村”的规模化产业格局。
普安江西坡茶园
普安:问道古树茶 增色“普安红”
走进古茶树之乡普安县,绿悠悠的茶山旧貌换新颜,空中弥漫着淡淡茶香,游步茶垅间,听游客谈笑风生,看茶农指尖飞扬……站在这片拥有14万多亩茶园的土地上,去探寻距今已有4800多年的那一棵古茶树,一同听它诉说着“普安红”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60年代,5000多株野生四球古茶树在普白林场深处被发现,树龄上千年的就有上百株,成片达2000多亩,保留完好。其中最大的古茶树树高9米,冠幅9米,主干基部周长1.75米,树龄4800年。继而探寻,隐藏在青山、新店、楼下等乡镇的更多野生四球古茶树逐步被发现,据普查,普安当地现存野生四球古茶树2万多株,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树龄之长,堪称世界唯一、普安独有。
2015年,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普安县茶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普安红”茶产品问世,并在荣获“中华文化名茶”“中国明星乒乓球队指定用茶”等多张名片后,成功取得“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十大魅力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等称号。
“普安这个地方生态环境非常好,气候条件很适合茶叶生长,茶树生长周期也比较长,茶叶的品质就非常好。”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江和源在中国红茶第二届创新与发展座谈会上,同与会嘉宾交流时说道。
近年来,普安县把茶产业作为在脱贫攻坚中“一县一业”扶贫的支柱型产业,将风光旖旎的万亩茶山和布依茶源小镇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并利用茶马古道和古茶保护核心区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民族民俗资源等,在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的同时,开发系列延伸参与体验互动类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以茶文化体验园、茶产业基地、最美自行车赛道、康体养生度假区、布依族民宿体验区以及民族民俗文化村寨为载体的普安茶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逐渐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兴茶”的茶旅文化一体化发展,奏响了乡村振兴新乐章。
与此同时,“普安红”品质迅速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强,成为普安扶贫拳头产品。截至7月,普安县夏秋茶产量1729.17吨,产值达3503.19万元;预计今年全县夏秋茶产量达5560吨,产值达1.13亿元,将带动全县10227户43271人,其中贫困户3462户14268人实现增收。
贞丰:“土特产”变身“金疙瘩”
“以前我们这里的茶叶不值钱,现在经过老师培训后,茶叶水平提高了,卖出的价格也翻了倍。”又是一年秋茶采收季,黔西南大地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贞丰县长田镇甘田村的茶叶基地里,贫困户易杨粉正与同伴们一起采摘茶叶,她一边采茶一边向记者说起自己学习采茶、制茶的学习成果。
在贞丰县另一处的小屯镇木桑村红茶种植基地内,同样是一片繁忙景象,数十名采摘工人分工有序,穿梭于一排排茶垄中熟练地采摘,忙得热火朝天。“每天可以采20多斤,收入都在200多元以上,既能照顾家庭,还能挣钱。”初尝“甜头”的木桑村村民刘朝凤结束了多年在外务工的生活,今年初回到家乡,开启了家门口上班挣钱的新日子。
值得一提的是贞丰县龙场镇对门山村的种植大户、制茶师潘豪朋,2016年,在外打拼数载的他又回到了家乡,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和引导下,成为村里第一个承包土地种植茶叶的茶农。
如今在对门山村,很多人谈起潘豪朋,都会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单凭种植茶叶不仅让他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更带动了当地乡亲们一起走上致富路。
“目前有20多个村民在我这务工,未来我准备种到100亩,继续提升茶叶工艺,带动更多的乡亲们共同发展茶叶。”谈到自己的未来,潘豪朋依然充满信心。
贞丰有500多年的种茶历史,长期以来处于一家一户自发和分散的习惯性状态,未形成支柱产业。为提高村民参与种植茶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可持续的长效脱贫机制和茶产业良性循环发展,近年来,茶产业一直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2760万元,打造茶叶基地5个、茶厂3个、小微创业园1个、交易市场1个。2019年,全县茶叶销售超过1亿元,带动130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1.2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