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茶道呢?《辞海》中对“道”有16种解释,其可以解释为途径、方法,也可以解释为法则、规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最早把“道”与“茶”联系起来,使“茶道”成为专用名词的是唐代诗僧皎然和尚。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三饮便得道
“得道”是品茶的最高境界。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茶道呢?《辞海》中对“道”有16种解释,其可以解释为途径、方法,也可以解释为法则、规律、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
最早把“道”与“茶”联系起来,使“茶道”成为专用名词的是唐代诗僧皎然和尚。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又说:“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丹丘子是古代传说中的神仙,皎然和尚认为只有像丹丘子那样的神仙才能真正领悟高深莫测的茶道。可见在我国,茶道一词原本指的是通过饮茶来摆脱精神上的苦恼,这正应了《周易》所言的“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上”正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层面的问题。
对于“怎样才能算得道”这个话题,一千多年来始终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其一,唐代茶圣陆羽对于“得道“提出了最初的标准。他在与高僧道标和尚品茗论道时写了一首《四标》诗:“日月星辰为天标,草木山川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四标》的前两句讲的是自然现象,是铺垫,没有什么深意;第三句,陆羽认为能真心敬重推崇有真才实学的人或比自己能干的人,并且在为人处世方面能做到唯美是求的人(按如今的话说是能做到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才称得上品德高尚的人;第四句“居闲趣寂”是“得道”的标准,“居闲”是指处世永远保持一颗虚静闲适之心,“虚”是指心灵不被内在的各种欲望所充斥,“寂”是指心灵不为外部红尘干扰而动摇,而“趣寂”是说能够从容淡定地在生活中品味孤独且享受寂寞。能居闲趣寂者定能感受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在他的生活中“日日是好日”,所以他称得上得道之人。
其二,周作人先生认为“茶道的思想,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种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种解释最容易被大众接受。但是这句话看似浅白,要做到还真不容易。
其三,当今中国茶道已从古老的传统观念发展成为了一门新兴学科,做为一门学科,它必须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中国茶道的四谛是“和、静、怡、真”。其中“和”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静”是修习中国茶道的不二法门,“怡”是修习中国茶道的身心体验,“真”既是中国茶道的起点,又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无论对于“茶道”如何解释,品茗得道都是许多茶人的毕生追求。如何才能“得道”,有人说“品茶即道”。对吗?我认为说“品茶即道”因人而异。真正彻悟大道的高僧大德说品茶即道,那是他经历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后的顿悟;而对于一般爱茶者讲“品茶即道”那是一种误导。因为若是那样,就必然会忽视品茶悟道必须“道艺并重,心术双修”。对真正既爱茶又爱祖国传统文化的人,千万别倡导“饮茶即道”。“饮茶即道”?刘姥姥饮茶为解渴,妙玉饮茶为卖弄,贾宝玉饮茶饮出了情,西门庆饮茶饮出了淫,壮士饮出了金戈铁马,政客饮出了笑里藏刀,奸商饮出了忽悠大法,既使是和尚饮茶,有的饮懂了“吃茶去!”,有的则饮出了“野狐禅”。所以我们强调要想饮茶得道,必须既要注重品茗实践,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和思考。哪一天,你无论端起什么茶(合卫生标准的)都觉得是好茶;哪一天,你放下茶杯,顿觉天蓝海碧,遍地莲花时,你便得道了。你就是一个得到至美天乐的幸福之人。